雞球大包與一品大包
新春期間,在家大吃大喝時,難免會想起從前的日子。抗戰勝利前,家家睇餸食飯,市面上充斥着廉價食品,其中最受人歡迎的,算是“雞球大包”。
每天一大清早茶樓開市,一些大漢便佔領接近廚房通道兩旁的位置,等待着雞球大包。蒸籠初揭,熱氣騰騰,伙計剛出廚房,眾人便一擁而上,每人兩個,拿到自己枱面張口大嚼,灌以一壺茶水,便夠飽了。雞球大包的內餡有時是一塊雞胸及半個鹹蛋,有時是雞肝、雞心及南乳腩肉,有時甚至有幾片響螺頭。總而言之,廚房昨夜收市時剩下什麼,便以什麼為餡,而食客不會嫌棄。總之賣者大悅,食者也大悅,從無滯銷現象。
當時福隆新街常有“執寨廳”宴會,富商巨賈平日鮑參翅肚吃厭了,大多只吃一兩個熱葷便停下匙箸。他們出席宴會,有些是為了徵歌逐色,有些是為了奉承財主,有些只是篾片、傍友。飲飲食食只是幌子,有人甚至忙得像隻螞蟻,一晚要趕兩、三場,菜式仍留下一大半。
有人靈機一觸,把花街宴會的餕餘全部打包,再挑選合用的餡料,包成雞球大包之狀,稱其為“一品大包”。餡料除了雞、鴨、豬、牛之外,有時還有吉品鮑片、窩麻鮑角、響螺盞、紅燒刺參、竹笙、黃耳等。熱氣騰騰出爐,香氣遠播,賣得非常好,把茶樓雞球大包的生意搶去不少。
當時就聽到有人唱:“食飽一品大包,抽支百鳥歸巢,披件蛟龍大褸,人愁我唔愁……”百鳥歸巢是一種廉價香煙,有人把街上的香煙屁股收集起來,撕去煙紙,刮去焦燼,把煙絲捲成香煙;蛟龍大褸即二手衣物。
宴會中的美食,除了做一品大包的餡,餘下的冬菇、菜膽等,加上豬皮、肥肉、豆腐一起煮,便製成“一品鍋”,作為窮人下飯的餸菜。
這類食品,今人自然認為不合衛生,但是有頭髮誰願做癩痢?往日,窮人就是如此捱過來。
李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