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會教師研習粵語朗誦
【本報消息】為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師粵語朗誦教學能力及技巧指導能力,教育會學術部語文小組日前在澳門中華教育會教師綜合活動中心舉辦了“經典詩文的節律特徵與粵語朗誦”專題講座,邀請了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粵語方言文化研究室主任侯興泉主講。是次活動獲澳門基金會贊助經費。
節律是講話或詩文朗讀時的節奏規律,也是人們在談話和朗讀時有意識地運用語速、音斷、音連、音延、音縮、音強、音弱、語調等語音手段來調整語言節奏的規律。侯教授就這八方面講解和示範粵語朗讀,並用普通話朗讀與之對比,指出粵語與普通話的異同。
接着,侯教授講解經典唐詩(格律詩)的節律特徵與粵語吟誦,對五言格律詩的平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的規律理解,示範吟誦王維的《山居秋暝》、《終南山》及杜甫的《旅夜書懷》等詩歌教材。
在經典宋詞和韻文的節律特徵上,侯教授指出掌握音斷、音連、音延、音縮、語調特徵與律詩粵語朗誦的不同之處,他以語文教材中蘇軾的《水調歌頭 · 明月幾時有》及劉禹錫的《陋室銘》為例,解讀作詞作韻文。他指出要掌握宋詞與韻文的朗誦技巧前提是領悟誦材,感悟當中的情感,然後才是掌握朗誦技巧。
侯教授最後指出,古代經典詩詞和韻文是古人運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創作出來的經典作品,是形式和內容高度統一的典範。在以粵語朗誦這些經典作品的時候,除要深入領會作品的旨趣和情感外,更要認真揣摩經典詩詞和韻文本身固有的節奏韻律,平時應反覆體味和練習,通過自己朗誦來演繹和再現作品的氣息和神韻,力爭做到以聲傳情,以聲感人。
講座吸引了七十多位中小學語文教師參加,有出席的教師表示講座內容深入淺出,通過侯教授的講解示範,教師們比較容易理解到詩詞的朗誦技巧,並在音韻的知識上也有所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