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戰略影響內地經濟
今年內地兩會首次把“碳達峰”、“碳中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中國二氧化碳的排放爭取於二○三○年前達到峰值,於二○六○年前實現“碳中和”。從內地碳排放結構看,目前超過85%碳排放量來自能源活動,其中80%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煤炭燃燒。作爲四十年的長期戰略,碳達峰和碳中和未來將從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多個方面對中國經濟產生影響。
能源結構方面,為實現碳中和,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的佔比將大幅提升。據IRENA預測,二○五○年整體比重將從目前的10%以內提升至70%以上,年均提升1.5-1.6個百分點,新能源將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貢獻力量。
產業結構方面,能源生產逐步由開採轉向製造,生產方式轉變也會帶來能源採集設備製造業的結構變化,預計環保及清潔設備需求將明顯上升。從碳吸收角度,森林生態系統作為固碳主體(轉化二氧化碳),貢獻約80%的固碳量。中國從○四年到一八年森林覆蓋率由18.2%提升到23%,為碳吸收作重要貢獻,預計未來森林相關產業比重將進一步提高。消費方面,新能源汽車行業將逐步替代傳統汽車行業,低能耗智慧家具普及率預計上升。地域結構方面,目前原煤產區主要集中在內蒙古、陝西、山西三省(佔70%),太陽能輻射較強的地區主要集中在西部,風能主要分佈在東北、華北和西北,隨着清潔能源的發展,能源基地將從中部地區向東部沿海及西部地區延伸。
從上述內地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看,促進新能源發展是實現碳中和的主要抓手。中長期看,“清潔能源”對舊能源替代趨勢明顯,預計將帶動風能、光伏、儲能、新能源汽車等綠色產業鏈發展。
工銀(澳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