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3月18日
第C05版:新園地
澳門虛擬圖書館

(學 海)“瀰流”補正

“瀰流”補正

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總結治史經驗,其原則性基本方法之一是“慎作概括性的結論”,因為“下概括性的結論極其困難,容易誇張,而很難真的正確”,“要說也只能說大體如此,意謂非全部如此”。剛剛學習完這段話不久,沒有想到自己轉頭就輕率下概括性說法,實在慚愧。二月十日本版刊出的拙作〈土生葡人視角的街道故事〉,介紹鮑文輝先生兩本著作,當中“Nilau可能源自中文‘瀰流’,意謂‘滿溢的水流’——雖然我很懷疑這說法的真確性(因中文未見‘瀰流’用法)”一句,正正就犯了這種原則性錯誤——因為中文有“瀰流”用法,我查到有兩例。宋代陳三聘《南柯子》上闋︰“別後驚人遠,歸心怯櫓柔。晚天凉思冷於秋。冷浸一溪明月、水瀰流。”元代李存《題四明施華甫平軒》有“試看瀰瀰流,及此釣釣横”句,雖不盡相同,但意思相似。

鮑文輝說土生葡人原先把亞婆井稱為Nilau,可能源自中文“瀰流”,的確是古意盎意的叫法。中文古籍中似未見叫“瀰流”的澳門泉或井記載。日前經文保專家呂澤強建築師引介,有幸與鮑文輝先生會面傾談,便向他請教“瀰流”一詞來源。鮑先生說他早年認識一位住亞婆井附近的鄭先生(未知跟龍頭左巷鄭家有無關係),聽鄭先生說這裡叫nei-lau(粵音),問其何意,鄭先生帶他去看亞婆井出水口,說是在兩片大石下有一層水道,泉水經水道從大石縫中滿溢滲出,這就是nei-lau。鮑先生回家查顏儼若神父編的中葡字典,見到“瀰”字音義與所聽所見俱似,於是以“瀰流”記下那粵音。也就是說,“瀰流”是鮑先生的自創“翻譯”,沒有文獻依據。

後來查書知道文德泉和潘日明兩位神父,均提及亞婆井葡人原稱Nilau,潘神父著作中文版《殊途同歸》有〈是泥流泉還是亞婆井〉一文,譯者把Nilau音譯作“泥流”。根據他們的說法,Nilau是最早期西望洋山的華人的廣東話叫法,意為“山水流”[corrente (de água) do monte];一六二二年山上建了海崖聖母小堂(Capela de Nossa Senhora da Penha),葡人就以Penha來稱呼這座山(華人則稱西望洋山),但亞婆井這道山泉依然稱Nilau,後改稱Lilau。道光七年(一八二七)《香山縣下恭常都十三鄉採訪冊》載︰“澳門泉︰大龍喉泉、二龍喉泉、小龍喉泉,俱在東望洋山下右側,山水園泉在西望洋寺下,皆水自石出,清洌甘美。”一份一九○五年的中葡對照澳門街名冊裡面,有山水園斜巷(Travessa do Bom Jesus)和山水園(Horta do Bom Jesus)兩個街名,至今仍在,且都在離亞婆井不遠處,應是這“山水園泉”的地名遺存。至於Nilau與山水園泉有何關係,有待更多資料考證了。

杜 余

2021-03-18 杜 余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107467.html 1 (學 海)“瀰流”補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