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節目探討照顧者津貼
議員冀優化計劃拓受惠範圍
【本報消息】社工局去年底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公民有計傾》網上節目日前討論照顧者津貼和特教政策,有特教學生家長反映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的門檻高、手續複雜且需要佔用大量時間;議員林玉鳳則希望當局持續優化流程並擴大計劃的受惠範圍。
由議員林玉鳳主持的網上直播節目《公民有計傾》於本月十一日晚上九時半舉行,邀請到澳門特殊教育研究學會理事長董志文及特教學生家長徐小姐分享照顧特教生的經驗以及關於照顧者津貼和特教政策的建議。社工局去年底推出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對象為重度或極重度智力殘疾人士,以及不能自行坐立的長期卧床人士,成功申請者每月可獲發二千一百七十五元。
徐小姐反映,重度特教生家長照顧小朋友本身已經十分忙碌,申請有關津貼的手續繁複,需要提交眾多證明文件,還需要進行家訪,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家長的負擔。
林玉鳳指出,重度特教生本身已經有殘疾證,建議政府以聯動機制減省部分不必要的步驟及須提交的文件,減輕特教家長在行政上的壓力。
對於被照顧者入院累計超過三十日,當局會就超出的天數按比例扣減津貼。徐小姐不認同,指出小朋友住院後家長同樣要“頻頻撲撲”地來回照顧,並非完全交給醫院照料。
董志文補充,不少特教生抵抗力較差,往往不單肢體上有問題,可能心肺功能也較弱,入院半個月、一個月是常事。
他們三人均認同當局應加強對照顧家庭的支援,因為這些照顧者長期在忙碌高壓中生活、身心皆疲,當局應當重視照顧者的紓壓需要,比如可參考外地的“喘息服務”,適時讓照顧者放鬆。
在特教配套資源方面,徐小姐表示,很多重要的輔具都相當昂貴,提議政府與社福機構合作推行輔具共享,把已不適用的輔具留給有需要的人。
董志文認同共享輔具的方案,並指出許多輔具需一定的空間去配合使用,但不少特殊學校空間及配套都不足,希望政府推進“藍天工程”時,可為特殊教育學生提供更多空間。
至於本澳缺乏語言治療師問題,董志文表示,政府主導的語言治療師課程很快會有第一批畢業生投入社會,相信可以紓緩現時的特殊教育壓力,並逐步符合本澳需求。但特教學生必會不斷增加,應盡量預防,指出目前本澳比較欠缺的是有關宣傳工作,建議參考台灣學者提出的三級機制:多做宣傳、及早發現、防止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