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協促檢視優化訂建設標準
行人天橋缺升降機殘舊佔比重
【本報消息】新青協昨日發佈“二○二○澳門公共行人天橋專題研究報告”,團隊實地考察本澳五十座公共行人天橋,發現三分之一沒有設升降機或斜坡通道上落,當中,有四座行人天橋僅設有樓梯,不便使用輪椅或手推嬰兒車等人士出行。
發佈會昨日上午十一時於新青協青年中心舉行,新青協監事長陳偉斌、秘書長張嘉敏、副理事長楊洪偉及交通政策關注組副召集人廖潤賢主持。新青協建議,政府檢視優化各區行人天橋,並制訂建設標準指引及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加大支援天橋的維修。
身兼中區社諮委的陳偉斌表示,接到居民反映,使用行人天橋出行不便;其後通過組織考察及拜訪傷殘人士團體等開展調查,了解本澳各區行人天橋的使用情況,並對天橋的上落、照明、遮陽、綠化及衛生等設施調研。
衛生情況待改善
廖潤賢指出,全澳逾四分之三的天橋衛生情況有待改善,污漬較多,或存在垃圾棄置、積水等問題。各區部分天橋的硬件設備設計不善,如三成沒有設置導盲磚,逾四分之一的天橋存在導盲磚破裂、凸起等問題;亦有部分天橋的欄桿高度不足,空隙較大,存在安全隱患等。研究同時發現,逾三分之一的天橋並無設升降機或斜坡通道上落,不便居民無障礙通行。
楊洪偉以提督馬路與美副將大馬路交界的麗都行人天橋為例,他指該天橋雖為井字型設計,看似“四通八達”,但僅設扶手電梯上落,未裝設升降機,不少輪椅和手推嬰兒車者未能使用,需繞路而行。近年,該天橋亦發生多宗長者失足意外;現場條件所限,增設升降機的可行性較低,望政府以此為鑒,日後新建天橋時能預先做好相關規劃和配套。
供指引統一設施
身兼市諮委的張嘉敏總結稱,天橋的設計應滿足各方,但不限於安全、便捷、舒適、美觀等四項功能性質;建議政府適時檢視優化各區天橋,制訂本澳行人天橋綜合性建設標準參考指引,以統一相關設施,並成立跨部門小組,整合資源,加大維修天橋工作的各方支援。是次研究獲澳門基金會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