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批台能源政策脫實際
【香港中通社十二日電】台灣當局的能源政策目前依賴燃氣發電,卻不料選址大潭藻礁附近的天然氣接收站遭民意強烈反對。在捨棄核電下,台灣專家指出,短期內台灣必將面臨缺電危機,當局的能源規劃政策嚴重脫離實際且缺乏風險評估,能源問題難以破解。
燃氣發電三大風險
民進黨當局目前的能源政策以“增氣、減媒、展綠、非核”為核心,台灣清華大學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李敏今日受訪表示,當局的能源政策聽起來美好,卻未考慮施行政策的風險,嚴重脫離現實,缺乏長期規劃。
當局以“三成燃煤發電、五成燃氣發電、兩成再生能源發電”規劃能源結構,李敏認為,將五成的能源需求依賴天然氣具有極大風險。首先,台灣的天然氣需要進口,無法保證穩定供給;其次國際天然氣價格不穩定,導致台灣用電成本波動。
綠能發電影響生態
對於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發電的佔比,李敏指出,當局認識到燃煤發電對環境的傷害,卻忽略了過快發展再生能源的副作用,例如大量架設太陽能發電板會犧牲大片農田、林地、自然濕地,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攸關燃氣發電的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因受保護藻礁的“公投”影響恐無法開建,正為缺水危機焦頭爛額的民進黨當局,在推動“廢核、增氣”能源政策的關鍵期,又面對缺電風險。
只剩燃煤一途可走
李敏表示,短期內台灣將面臨供電危機,即使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可如期建設,也難以及時為燃氣發電提供充足供給,若當局回心轉意延長核二機組的使用年限,僅購買核能燃料就需要時間規劃、談判,維持供電恐怕只剩增加燃煤發電一條路可走。
台政客劣根性害民
李敏認為,造成現在台灣能源危機的主因,是台灣政治人物的劣根性,政客們只知操縱議題獲取選票,而不將社會公眾利益擺在第一位,制定出來的政策便無法造福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