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人家的好
感恩一詞如今很流行,幾乎成了社交中的口頭禪。但凡提起感恩二字,人人都會多一分敬重之心。
可能是因為有感恩節的緣故,我曾以為,感恩一詞源於西方宗教。經查考,原來這個詞在東方更為常見,不僅出現在佛教中,且散見於各類古籍中。諸如“知恩必報”、“感恩戴德”、“銜環報恩”等成語,在中國很早就出現了。
在民間話語中,感恩二字並無宗教色彩。直白一點說,就是忘不了人家的好。或者說,人家忘了我沒有忘,終其一生忘不了。
讓人忘不了的好,不見得就是大事。比方說,劉邦當年押送勞役去驪山,蕭何多給了他兩個大錢的路費。劉邦坐定天下後,仍然念念不忘,不僅特許他帶劍履進殿,也不用小步快跑,而且在八千戶基礎上,追加蕭何兩千戶封地。
讓人忘不了的好,也不會到處聲張。比方說,某地有位老人,多年來以“莫文隋”為化名(諧音莫問誰),每月寄出百元匯款,資助素不相識的貧困生,直到去世後人們才知道他是誰。
讓人忘不了的好,不一定為了報答。比方說,韓信當年沒有飯吃,洗衣服的老媽媽將自帶的乾糧分給他吃。韓信允諾說,將來必定厚報。老媽媽卻說,我是可憐你不能自食其力,哪裡期望你報答?
知恩圖報與施恩不圖報,都是發自本心的,既同名利無涉,也就毋須張揚。三人結伴出地鐵口,見一傷殘乞丐。甲問乙有無現錢,乙正伸手掏口袋,丙阻攔說,如今假乞丐很多,萬一他是騙子,豈不助長了惡習?甲說,但憑良心行善,又何必去分辨與計較行乞者的真假呢?有道是: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行善之前權衡值與不值的念頭,也算不上真善。進一步說,施恩圖報,遂成交易;知恩不報,何如禽獸;恩將仇報,必是奸人。
正如《菜根譚》所云:“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好,修業而欲驚世駭俗,植節而欲標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行善舉卻想着標榜於人;助人卻想着博取名聲;做事卻想要驚世駭俗;立德卻想要標新立異。這些都是在善心與理念中夾帶的尖刺,必須將這些念頭剔除乾淨,才能見到善行的本真。
在現實社會中,因生活條件局限,不是所有的恩情都能報答。對於陷入困境者來說,人家傾囊相助,但又無力回報,乃至餘生都還不了這份人情,就只能銘刻於心。雖無感恩之力,卻常懷感恩之心,這樣的心態,也應算作感恩。自古而今,這樣的事不僅多的是,而且每每為人稱道。
感恩既然是平常事,如今為何會有那麼多人掛在嘴上,那麼多文掛在網上呢?要麼是表白自己,警示他人,要麼是人心不古,世風出了問題。
王兆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