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種與爐具
“夕陽西照香山腳下的青蔥田野時,鄉村小學放學了,歡樂的孩子們跳跳蹦蹦走在田埂小路上,遠處小村屋頂上的裊裊炊煙在夜霧中輕柔飄浮,心中升起了回家見親人吃晚飯的喜悅……”以上敘述的情景並非虛構,這是八十年前我在江南鄉村親身經歷的實況。
某些富於詩意的作者在回憶之後,或許會加上一句:可惜,再也回不去這樣的時光了!我沒有這種浪漫情懷,有些懷舊或許美好,但我不想再回到那樣的年代。八十年前日本鬼子侵佔上海租界,一九四二年初,我隨祖父母回江陰張家港家鄉避難。當時家鄉也已經被日本鬼子侵佔,但是由於鬼子兵員不足、實力虛弱,而且江浙地區游擊隊和新四軍活動能力強,鬼子兵龜縮在軍事據點,不敢隨便出來殘害老百姓,所以農民還可以如常生活。
那時候農村生活貧困,煮飯用大灶,燃料為木柴或稻草。而且火種都有問題,雖然小鎮可以買到火柴(那時候稱之為“自來火”),可是農民沒有現錢買火柴,都用火刀火石敲擊取火。我記得家裏舉火煮飯時,常有鄰居手拿幾根稻草到我家大灶爐膛“借火”。
我也使用過火刀火石取火,那時候下雨天放學,我不回村莊,住在三甲里小鎮的太祖父家裏,太祖殷可久是秀才(音樂家劉天華的岳父),因為我是唯一的重孫男孩子,所以對我特別寵愛,晚上同床而睡。他嗜好吸水煙,每裝一次煙絲就要點一次火,他也是用火刀火石取火。為孝順長輩,照顧太祖,我也學會了這樣取火,直到如今我還記得具體怎麼操作。
以上是八十年前江南農村的生活,改革開放幾十年來,變換了人間,近幾年經常回去看望鄉親,已經沒有詩情畫意的裊裊炊煙。但見高樓大廈小別墅如雨後春筍般,一排排、一棟棟,家家戶戶都是小康富裕,廚房裏的先進爐具品質絕對不低於澳門人家。
我這個澳門人家的廚房爐具當然也多次更新,煮飯做菜已經不用明火。全盤電氣化,有電磁爐、紅外線焗爐、微波爐。石油氣爐已多年不用,本人戒煙三十多年,家裏也沒有取火設備,也許要備一套火刀火石玩玩,能買到嗎?
回憶我曾經用過的爐具有很多種。我幼年時在上海住的是二層樓大宅,左右廂房三天井,比澳門盧家大屋更大,屋後的廚房裏有三眼大灶。日本入侵後搬到一處弄堂的石庫門住屋,開始使用煤球風爐,後來也有用過煤油爐。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後,我家有幸安裝了管道煤氣,但四十年前我離開上海時,大部分上海人家都還在使用煤球風爐。上海人真正享受到現代化爐具是改革開放之後,特別是近二十年,生活大改善,爐具也與時俱進,改革開放造福人民!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