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支持 實現網絡營銷
去年爆發的新冠肺炎,扭轉過往每逢節假日客流逼爆小城的常態。疫情期間,人與人之間接觸減少,旅客大減,店舖客流量不可同日而語。過往以“人氣”衡量“租值”的旺舖,如今卻因租金難下而成為商戶的負擔。舖租大升小回,部分經營者唯有退出旺區地舖,選擇進駐價錢較相宜的商場舖經營,但由於人氣難與地舖相比,只好加強網上宣傳,為店舖引流。
同時,疫下催谷網購消費,網店巿場佔比隨之提升,不少傳統零售業亦把戰線延至網上,積極在網上部署銷售和各式的宣傳推廣,掀起大規模“觸網”潮。
事實上,由於門檻低且成本可控,網上營銷等新興經營模式將主導未來整個零售巿場的發展。日前香港首次公佈零售業網上銷售數據,顯示今年一月銷售價值臨時估計為廿四億港元,按年升九成二,佔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百分之七點三。香港網購業務逆市增長,體現部分商戶疫下轉危為機的智慧和韌力。
與鄰近地區相比,澳門的網購風潮同樣在疫下快速發展,但仍處起步階段,由於商品選擇及物流配送等環節未能完全滿足居民需要,要發展成熟還需時日推動。現時居民網購高峰主要受內地網購平台“雙十一”等節日消費優惠氣氛帶動。如網購節慶活動期間,本澳一些代收店貨如輪轉,加班加點,說明居民有龐大的網購需求。但如何把需求延伸,可能需要更多數據支撐。
政府一方面鼓勵商戶積極觸網,結合線上線下開拓市場,擴張業務版圖,同時亦應對網上零售進行系統統計分析,不僅可以讓商戶對居民消費模式的轉變“有跡可尋”,從而加快觸網以及部署網上營銷策略;“用數據說話”,有效說服因各種理由保守經營未肯觸網的商戶。從政府總結去年兩輪電子消費卡的成效可見,當局開始使用大數據,逐步掌握網絡經濟下的傳統及新興行業的發展趨勢,透過政策措施打通各個環節助建產業鏈,更好地迎合新消費時代。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