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辱善惡禍福由人為
《管》說:“先王重榮辱,榮辱在為。天下無私愛也,無私憎也,為善者有福,為不善者有禍。禍福在為,故先王重為。”
粵俚說:“面係別人賞的,架係自己丢的。”後一句是說:臉是自己丢的。前一句謂面子是由他人賞的,其實也是由自己的行為所造成,亦即同樣是自己“為”。“榮辱在為”,說得一點不錯。為何事?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沒有理由得豆,種豆當然得不到瓜。要是你為善,就有善果,這善果即是福。相反,為不善,就得惡果,這惡果就是禍。文章說:“天下無私愛也,無私憎也。”說明天道的公平。“天道”這東西畢竟很空泛,姑且不論,而為善始終是正面的行為。“禍福在為”,是禍是福,端賴怎樣去“為”,而產生怎樣的後果,乃有“故先王重為”這一句。
究竟先王如何重為?《管》文僅輕輕數語帶過。而《呂氏春秋 · 慎行 · 察傳》說得較細緻。“察傳”,是察辨傳言,因為是傳言,故有真偽。文章說:“夫得言不可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遠矣。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文章又說:“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無聞矣。”這是說:傳聞的東西,一定要經過證實、審查。聞而不審,確實比不聞更好,歷史上不審因而鑄成大錯事例,多如恆河沙數,所以管仲特以此為王者誡。
〈察傳〉說:“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然則何以慎?緣物之情及人之情以為所聞,則得之矣。”這是說:言辭有很多似乎是錯誤,其實是正確的,也有似是而非的,兩者界限,不能不分清,連聖人都須慎重對待。要如何對待?就是要順着自然和人事的情理去考慮傳聞的真偽,尋找真相。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