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三鯠知
今歲牛年,不少人寄予厚望,期待瘟疫遠離,生活回復正常。我輩凡夫俗子,手無水晶球,心中實無一策,宅居在家,神馳千里,遙想宇宙春陽初展,萬物昭蘇,春江水暖。應是三鯠魚上竿時候了。
三鯠魚,又作三鯬魚。據說此魚每年在內地會出現三造,在江南地區則稱鰣魚,在珠江三角洲,二月便見出水;蘇浙一帶,多在三月。從前整個珠江流域都有三鯠蹤跡,抗戰時期,我在西江前線,常常看到漁民舉竿得魚,斜陽下銀光一閃,外形漂亮的三鯠便被收入魚簍,再浸在江水中。我在新會時,銀洲湖的三鯠魚最負盛名,鱗下脂肪多,漁民賣不完,以鹽醃製,可作鹹鮮三鯠,登盤後味道卻差多了。
廣東三鯠頗有名氣,其中以順德甘竹灘所產最美。據說,甘竹灘分上下灘,以上灘所出最有名,三鯠在產卵前兩頰呈緋紅色,魚味最濃。以上灘晚潮所捕獲的“櫻桃頰”煮杜阮涼瓜,是天衣無縫之作。
江南人士對三鯠也情有獨鍾,他們烹調此魚十分講究,不惜重金購買新出水的三鯠,因三鯠見天即死,而且很快變壞,漁民無法迅速返棹。為了要吃鮮魚,鹽商派船巡江,一見有所捕獲,便立即買回去交給廚子,魚熟馬上上案。某鹽商還嫌不夠鮮美,索性造一條大船,設廚房和廚師,攜帶妻妾賓朋,停泊於江上,漁民得魚立即烹蒸。花那麼多錢,只為一個“鮮”字。
廣東食家江太史(江孔殷)當年是大富戶,春江水暖之日,他也師法揚州鹽商,築一艘畫船,攜眷帶賓,開到珠江上,喝酒詠詩,佇候出水三鯠。文友汪希文是他的佳婿,常對我談此盛舉。
如今名魚罕見,想吃新鮮三鯠,殊非易事了。
李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