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老婆吃飽飯
有一個很古老的問題:母親與妻子同溺於水,作為兒子同時也是丈夫,具有雙重身份的男子,他能泳,卻在此時只能救一人,一是救母不救妻;二是救妻不救母。問那男子該救誰?
若問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限取其一。則隨口可答,反正兩者都是美味。而母與妻,她倆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一是親情,一是愛情,親情着重一個孝字,萬事以孝為先,不孝就是逆,為世人所責駡為不孝子、忤逆仔。不過世情不古,“有新唔要舊,有老婆唔要老竇”者,早已見怪不怪。
說到孝,也該引用古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是救了母親以存孝道,那麼死了老婆,如何繼後?更是不孝之尤。當然有人會說:“妻子如衣服。”衣服是可更換。而妻子畢竟是人,有謂“衣不如新”,接續下去的一句是“人不如故”。
《管子》這一章節是說到“親”(父母)與“妻”的問題。文曰:“衆人之用其心也,愛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生其事親也,妻子具,則孝衰矣。其事君也,有好業,家室富足,則行衰矣。爵祿滿,則忠衰矣,唯賢者不然,故先王不滿也。人主操逆人臣操順。”文章說:按一般人的心理:愛每是憎恨的開始,德是恨的根源。“生其事親也”的“生”字,應為“子”字。說到子之事親,當兒子結婚後,孝心便減退,把情感移向妻子那邊,愛他的妻子、兒女多於愛父母。同樣,事奉君主,原是一片忠誠,但當他產業豐盈、富可敵國時,爵位俸祿滿足了,其忠誠便會減退,大可以效李白“天子呼來不上船”。
粵俚有句話:“老婆未夠六十歲,不讓她吃飽飯。”這是對待老婆,作為君王對臣子,同樣抱着“爵祿滿則忠衰矣”的態度,所以先代聖王不使臣下爵祿太滿。君主掌握事物的反面,臣子才會順着正面去做。是耶非耶?值得商榷。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