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的生成要靠感情的發酵
許多對中國文學有興趣和有一定涉獵的朋友,都常常提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的古典文學天河中,會出現這麼多星光燦爛的傑出作家;而他們的作品又能流傳得這麼久遠?”他們的經典作品中,最令人佩服的是詩、詞名篇中對意境的營造,是多麼能觸動人的心弦,引起強烈的共鳴啊!
我對此,也曾不斷地思考過,正如今天無論是內地或本澳的電視台,都有推介和互動欣賞唐宋詩詞名篇、名句的特輯。
作品中功力最深厚的一着,就是每篇中的名段名句,都能營造出絕妙的如靈光般的意境來。例子可說是數不勝數,單是廣泛為人所熟知的那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那精妙的幾句白描,極為深摯的惜別感情就濃得化不開地表達出來了。景情融合,還要讓這種融合充分地、完美地發酵,像釀酒一樣。
有人說:像古典文學的詩詞名篇名句中那份爐火純青的功力,在今人的作品中是鳳毛麟角了。為什麼今人不能創作出像屈原、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柳永……那樣的傳之後世、歷久不衰的金句呢?
我個人認為:並非中國文學的水平今不如昔,而是一來:任何經典作品都要經過一段長時期的歷史考驗和篩選,還要有一種像發酵美酒的功力,這就需要對生活現實體味得更深透,想像得更奇妙,比喻得更貼切。總之,要做到爐火純青,不能只求快,只求如手機5G那樣的速度。古人生活的時代,生活節奏一般較從容,他們可以日夕徜徉於山水之間,或登高以舒嘯,撫孤松而盤桓;或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那嘔心瀝血的發酵,便是佳妙意境生成的功力了。
許多寫作人都似乎想讓自己的作品能經過充分發酵才面世,這似乎有點困難啦!
魯 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