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五金業衝上雲端
科技更新迭代,為許多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五金行這類傳統行業亦可以結合科技提高營運效率,甚至藉此與國際接軌,拓展更廣闊市場。
通訊技術及科技的發展改變了社會的運作模式,五金等傳統行業亦因此受益。自賭權開放後,澳門的工程量急增,對不同工具的大量需求,帶動了五金行發展,當然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行業的運作模式。
傳承至今已經三代的吳記五金材料行,現任負責人吳海峰表示,在自己剛剛參與店舖營運時,記賬等工作都是以人手寫單方式來處理,後來由於外資來澳、訂單急增,於是慢慢邁向電子化,透過電腦來記賬、溝通或是處理訂單等。
以電腦與企業對接,街客、散客則會繼續以“手寫單”方式從速處理,這種營運模式相信亦是大 多數商舖採用的方式,平時固然沒有不妥,但令人猝不及防的“天鴿”風災就令吳記損失慘重。吳海峰憶述,當年雖然有將部分單據與電腦移往稍高處,但水浸的嚴重程度卻遠超預期,店舖貨物近乎全數報銷,單據及電腦亦無法倖免,大量客戶資料因此流失。
經此一役,吳海峰痛定思痛,逐步恢復營運的同時,尋找可以妥善保管資料的方法。在諮詢過專業人士後,最終採用運用雲端技術備份資料。透過雲端儲存的資料不但沒有保管上的煩惱,同時員工亦能夠透過雲端傳輸文件資料,即使是去年“在家辦公”的特殊抗疫時期,同事亦可藉此保持公司順暢運作。
吳海峰指,自己及同事在過渡到雲端儲存數據的過程中,初時的確有些許不習慣,但及後亦發現將數據電子化的運作模式,除了令公司運作狀況變得一目了然外,亦因此讓公司與外資的接洽變得更順暢,形容這種“與國際接軌”的新模式讓公司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從手寫單據過渡到雲端記錄,傳統行業亦可以結合科技煥發光芒。吳海峰表示,公司今後仍會繼續向智能化發展,例如近年已經和軟件開發公司合作,除了研發出自動識別訂單的系統之外,目前亦正在推進電商方面工作,期望透過新技術為老字號開闢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