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否認刻意選低脫貧標準
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四日舉行首場新聞發佈會,大會發言人張業遂就大會議程和人大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張業遂指出,不存在中國刻意選擇了一個低脫貧標準。
採綜合性多維指標
張業遂說,中國現行的扶貧標準是一個綜合性的多維指標,它既包含人均收入指標,也把“兩不愁、三保障”作為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兩不愁、三保障”就是確保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些方面需要大量的財政投入,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他表示,有關部門在制定中國扶貧標準的過程中,參考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貧困標準。
他表示,二○一六年六月,有關部門還專門邀請世界銀行反貧困專家組進行深入研討。總的看,中國的扶貧標準符合自身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高於世界銀行二○一五年確定的每人每天一點九美元(折合約十五澳門元)的貧困標準,也高於聯合國二○三○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定的絕對貧困線。
他補充說,世界銀行在二○一八年又針對不同國家增設一些新的貧困標準。據了解,這些標準是作為研究、比較用的參考性標準,各國主要還是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確定本國的貧困標準。
他表示,從時間上講,中國的脫貧攻堅戰是二○一五年開始的,要早於世界銀行二○一八年提出的新標準,所以不存在中國刻意選擇了一個低脫貧標準這樣一個問題。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張業遂介紹,脫貧攻堅雖然取得全面勝利,但中國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遠。下一步的重點,是切實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包括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易返貧致貧人口加強監測,對脫貧地區産業長期培育和支持,對易地扶貧搬遷群衆搞好後續幫扶等,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