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活動是社會穩定因素
德國除了擁有先進科技,其藝術水平在世界領先也是眾所周知,而能夠這樣,全民參與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在德國的音樂廳,晚上或周末的音樂會尤其是一、二線交響樂團或演奏家、歌唱家的音樂會許多時候是一票難求,反映受歡迎的程度和音樂愛好者之眾。
筆者有兩次經歷,因到柏林公幹,想現場欣賞柏林愛樂的音樂會,結果不論白天或晚上的音樂會都不能如願買到門票。當然,除了遊客的原因外,音樂會受本地觀眾歡迎卻是不爭的事實。到了科隆,要進科隆歌劇院看科隆州立交響樂團演出,在停留該城市短短的兩個晚上,音樂界朋友幫助下幾經周折才弄到門票欣賞音樂會。記得澳門青年交響樂團二○○八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白天音樂廳有維也納愛樂的音樂會,由著名的紐約愛樂音樂總監洛林馬澤爾(Lorin M-
aazel)執棒,澳門青交為團員提早訂票,也只有站位。在歐洲和美國,主流觀眾不少是退休一族,這就恰恰印證了這個國家或市民對古典音樂的熱衷。
大多國家和城市對社會的藝術學習和活動都非常支持,以德國為例,全國有上千個音樂中心為市民提供學習樂器場所,並且為所有學習者資助一半學費。在世界經濟陷入低潮時,面對大批失業者,政府對藝術學習和活動的支持不但沒有減少,還提高了支持力度。究其原因,是德國人認為更多市民尤其是失業者投入音樂藝術學習,不但對提高全民文化質素有幫助,而且能為社會帶來穩定。此外,曾經學習樂器的人,大部分就是今天音樂廳裡的觀眾,他們都是有一定質素的音樂愛好者。
在疫情影響下,政府對社團藝術活動資助大大減少,如何在困境中為澳門文化找出路?希望先進城市的經驗,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