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合力解舊樓危情
彈丸之地,人口密度高,當中樓齡逾三十年的七層以下“三無大廈”比例不小,亦為一種城市特色。但因不少高齡大廈缺乏保養維修,尤其是公共電力裝置存在相當隱憂。有關方面決定斥資近三千萬元助舊樓公共電力裝置升級換代,冀消除隱患。
低層舊樓疑電箱故障引發火警時有發生,影響程度不一,最終受害者仍是住戶。隨着年月增長,各區殘危樓宇翻新進度未如人意,倘長此下去,加上“三無”問題難解,只會導致惡性循環,影響越深。
針對舊樓公共電力裝置缺乏維修保養問題,澳電股東去年出資三千萬元成立一個一次性的“低層舊廈公共電力裝置安全升級資助計劃”,預期三年內資助約二百幢舊廈升級公共電力裝置系統,冀化解存在多時的困局,優化居民生活環境,目標與方向鮮明。當局應適時加大宣傳及推廣,引起全民廣泛關注,讓計劃更順利展開。
澳門區區有特色,街、巷、圍、里等縱橫交錯,歷史脈絡深,見證着城市發展和變遷。倘能活化並善用,絕對可發揮資源的最大值。以當前修繕好的十月初五街“彩虹屋”為例,便是很好的藍本,建築外牆經過粉刷,面貌煥然一新,再注入藝文元素,令人印象難忘,迅即成為社區新“打卡”熱點,達至引客入區。但前提是要確保樓宇結構、公共設施安全。
鄰近城市如廣州、深圳、台灣、香港等地,有不少活化傳統社區的成功個案可借鏡。所以說,有關方面既然決意支援“三無大廈”解決危情,政府專責部門更應下定決心,擬好規劃,全方位配合,把具條件活化的舊廈與街區先活化起來,使其“再生”,打造成功樣版,既保留快將消失的城市生活場景,也可吸引四方客,盤活社區。
舊區老廈日久失修,儼如城市的計時炸彈。政府應發揮主導作用,透過跨部門協助,協助舊廈住戶徹底解除危情。住戶理應主動配合,多關注自身大廈狀況與隱患,共同提升維護樓宇的意識,還自己一個舒適的安樂窩。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