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濱海遊刺激內需活化碼頭
承接上篇所述,澳門需要刺激內需,帶動內循環以提振本澳經濟。這點是基於受疫情持續影響下,短期內較難寄望旅遊業能回復疫情前的“當年勇”。在環顧全球可以構建安全旅遊氣泡的國家地區中,以我國抗疫的靈敏度及成功率最高。是故在新冠肺炎逆襲的影響下,展望澳門旅遊業在短、中期的發展,加強本地與周邊地區的經濟合作尤為重要。設立安全旅遊氣泡,繼續發展旅遊經濟,在遵照國家訂定的大灣區發展策略以及考慮本澳自身所具備濱海遊之硬件,即利用內港已存有的碼頭,實現“一河兩岸濱海旅遊”水路往來澳門、橫琴以至延伸至廣州港,此乃實現國家規劃大灣區政策最快,且可被實踐的務實方案。濱海旅遊發展不管對內或對外於澳門長遠發展都是有益的,闡述如下:
首先對內,大灣區的旅客透過水路方式來澳門,除了如前文所述可減輕澳門各陸上關檢口岸的壓力外,亦可善用澳門內港碼頭及活化舊區,並促進澳門旅遊元素多元化和提振內港經濟發展的目的。其運作模式可參照意大利威尼斯水城的水上巴士,以輪船為水上交通工具於內港定點的船塢碼頭上落客,讓旅客及居民可以自由到訪各區,探索“未知少見"的人文風景和圍里文化,諸如:從筷子基船塢前往水上街市、水上街市至十六浦、再從十六浦前往媽閣及至氹仔遊艇碼頭、路環舊碼頭及橫琴,反向亦然。從而達到內循環及外拉力的成效。
對外,“一河兩岸濱海旅遊”不單單只是一個旅遊產品,它應被視為新的旅遊模式。此模式出遊除可加強本澳與珠海橫琴的連結,亦利用兩岸均為濱海城市的同時,就雙方在人文景觀及海陸文化景點上互補。縱觀澳門土地限制及目前旅遊資源較少適宜家庭綜合遊的屬性,珠海長隆海洋科學樂園和長隆國際海洋度假區便正好滿足家庭樂之需。反之,澳門作為中西文化四百多年的交融之地,在在處處都有着古歐洲與大中華文化相匯之跡,從大灣區而來的旅客便可使用水路而至澳門遊覽各區人文景色。如此新的旅遊模式能夠推行,不單豐富了澳門的旅遊資源,緊密連結澳門與大灣區內各市之旅遊經濟合作,同時亦為長遠的旅遊業規劃奠定新的出遊方式以迎接國外市場透過澳門遊覽祖國。
濱海旅遊景點之道與路
青洲山——青洲山有着重要的歷史價值,體現着耶穌會於十六世紀開始在澳門建立的傳教搖籃基地(李業飛二○一六)。雖然今天青洲山仍有待整理和發展,但青洲山周邊連同筷子基是今天澳門創意美食城市的其中一個旗艦發展地段,是本地具特色的弄巷小店集中地。
筷子基船塢——筷子基船塢爲上落客點,上岸後可前往附近的新橋區,感受人氣熱鬧的地攤經濟文化和濃厚懷舊氣息的圍里文化。新橋區內的二手市場歷史悠久,在以地攤形式出現的天光墟,可購買到極具年代感的古玩、飾物和生活雜貨;本澳尚存不多的中式圍里建築,則仍能感受到昔日的生活風情,令人重拾過去的集體回憶。至於附近的高士德區,則是本地人鍾愛的購物區,商品物美價廉,交通便利。
水上街市——水上街市可讓旅客到訪澳門舊區,當中包括多棟由政府活化的舊樓建築物,包括創意餐廳、圖書館。可讓旅客感受澳門舊區的文化氛圍。
十六浦——十六浦附近可使用的內港碼頭頗多,旅客可選擇在此落船前往十月初五街或草堆街探索,由澳門經科局認同的澳門特色老店店舖基本上皆雲集於此。附近的福隆新街,木門紅窗的建築風格映畫着昔日“燈紅酒綠”的生活,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中國青樓建築群。對面的新馬路更是旅客遊澳門必到之地,讓熱愛購物的旅客滿載而歸。
媽閣廟及澳門旅遊塔——乘水上巴士至媽閣廟可讓旅客到訪下環區或往澳門新八景“兩湖一塔”之新地段,不乏澳門歷史悠久的建築物,例如:主教山聖堂、風順堂、聖若瑟聖堂、聖地牙哥古堡壘等。加上官民合作的措舉如南光倉庫外牆共廿五幅以內港民生為主題的壁畫,都能為旅客增添致趣。
氹仔遊艇碼頭——水上巴士可再往氹仔方向前進,以氹仔遊艇碼頭作為上落客點,此舉可讓旅客看到匯聚了六大博企建築群的金光大道,以及可前往探索氹仔各區。水上巴士的便利讓旅客可預留時間在氹仔遊玩完畢後再於指定時間到站乘船,前往路環舊碼頭或返回澳門半島。
路環舊碼頭——如同遊玩氹仔的方式一樣,水上巴士到達路環舊碼頭可讓旅客有機會在短時間內,避開陸上的交通擠塞,以更便捷的手法遊覽路環各古村。當中澳門新八景的“路環漁韻”和“龍爪觀濤”均位於路環。
橫琴——橫琴此站之落實,如是能通過“兩岸一檢”的便利,水上巴士便可輕易快捷地讓旅客前往橫琴島遊玩。反之,內地旅客亦可運用橫琴站往澳門方向就上述列出各站進行區域遊玩。(下 · 完)
澳門旅遊學院副教授澳門文旅導賞協會會長 黃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