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世祺:三方面推教育改革
國家實現小康社會後,教育發展亦應走上不一樣道路。澳區全國人大代表、鏡平學校校長黎世祺表示,“一考定終身”、“應試教育”衍生不少問題。教育改革必須按照教育的發展規律、與全球發展的總趨勢對接、改變教育評核模式等,才能培養創新科技人才,適應國家的未來發展。
黎世祺表示,中國的發展制訂兩個一百年的目標,頭一百年,即一九二一年至二○二一年的任務基本在今年完成,達至全面小康水平。第二個一百年中,於二○三五年計劃初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二○四九年則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其後再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培養創新科技人才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需要大批培育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各類人才。現時國與國間競爭越趨激烈,當中科技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拔尖的科技人才,相信是國家未來重點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在實現小康前,中國教育經過多年努力,發展得非常快,教育與社會和經濟發展互相適應。黎世祺引述數據指,二○一九年,全國學前教育,即幼稚園階段的入園率為百分之八十三點四,九年義務教育率達百分之九十四點八,高中教育的毛入學率百分之八十九點五,高等教育率為百分之五十一點六,全國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數達十點七年。
在教育的公平性和質量方面,黎世祺指出,國家重點高校的農村貧困地區學生招收達五十二點五萬人次,支助貧困學生三點九一億人次,累計金額達七千七百三十九億元。在義務教育的營養改善計劃,受益學生達三千七百萬人次。
關注學生身體健康
在小康的下一步,他特別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問題,全國中小學生的肥胖率達兩成,澳門大致相同;在某省份的抽樣調查中,學生近視率達六成至八成,澳門則約六成。他稱,學生網絡成癮有嚴重的趨向,不讓學生沉迷網上世界,關注使用手機或電子產品已成為國家嚴峻的任務。在心理健康上,情緒、態度和意志的問題,在防疫後階段尤為凸出。
在發展創新人才培養上,黎世祺指出,中國教育着重德、智、體、群、美,但有部分受應試教育影響,大家都着重分數。在實現小康社會後,中國的創新科技人才與歐美相比,仍有差距,故必須有歷史性的教育體制改革,才能實現創新人才培養。
改變應試教育模式
“一考定終身”、“應試教育”導致不少問題。黎世祺表示,在教育大規模的歷史性改革中,有三點應注意。第一,教育變化必須按照教育的發展規律,不要導致“白折騰”、教育機構無所適從,亦不能揠苗助長。第二,教育要與全球發展的總趨勢對接,不能閉門造車,原因是中國提出“世界命運共同體”,要培養學生有國際視野,發展國際性人才。
第三,改變應試教育模式。黨中央的決策部門,經過多次會議,最近可能修改人才改革方案。當中的重點是,例如以往高中畢業時,只看高考成績,但新方案有一個構想,變成着重兩個依據和一個考察,即依據學生的高考成績和高中平日成績,以及考察學生綜合表現,並由學校打分。其中一個重點是除中、英、數外,學生可自由選擇文理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