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思考經濟如何真正復甦
崔世平:現代金融旅遊兩步走
疫情爆發全球大流行後,對經濟造成一定影響,尤其加速暴露澳門經濟的短板。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澳門的經濟如何可持續發展,值得深思。
澳區全國人大代表崔世平認為,本澳要思考經濟如何才是真正復甦,而不僅是旅遊業復甦如此簡單,除豐富旅遊體驗,現代金融亦應破釜沉舟、大膽創新。
崔世平以內地、香港及澳門對比,國家統計局上月公佈去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首次突破一百萬億元大關、較前年增長百分之二點三,成為全球唯一受到疫情大流行的衝擊下,仍能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經濟掛不到鈎
而香港因對外商品貿易活動復甦、金融市場基本保持穩定,預計去年GDP跌幅約百分之六點一。反觀澳門,據統計局最新資料顯示,去年第三季本地生產總值按年實質衰退百分之六十三點八。
“澳門疫情防控成績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經濟掛不到鈎。疫情防控成功,理論上經濟應該都好成功。”崔世平認為,從國家的數字來看,疫情防控與經濟直接掛鈎;但從兩個特區來看,疫情防控與經濟跌幅不完全掛鈎,他認為疫情防控暴露澳門經濟增長的產業鏈非常脆弱。
澳門以娛樂博彩業為主,必須靠外來人口,屬外向型經濟,未有能力靠“內循環”,雖然政府推出兩輪經濟援助,但至去年第三季仍逾六成跌幅。故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經濟多元的要求越趨重要,政府和市民應深思,有甚麼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可令本澳經得起疫情的打擊。
大膽破釜沉舟
即使大家憧憬的春節黃金周,旅客數字亦不太樂觀,若情況繼續下去,唯有期望疫苗起到較大作用。崔世平直指,無人反對疫苗的作用,但何時完成接種、疫苗效用時長等成為瓶頸;若經常受疫情影響下生活,本澳要思考經濟如何真正復甦,而不只是旅遊業的復甦如此簡單。
內地或香港成功幫助經濟快速復甦的產業值得本澳研究考慮,崔世平形容,香港、內地的金融業發展“在身體不健康的時候,經濟都健康”。建議澳門要放膽做,應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去加速金融對經濟的貢獻或作用。
金融與工業是內地較大板塊,但澳門無地、無人、無資源、無航站,難以發展工業;反而是金融方面,崔世平認為澳門可參考回歸前後的經濟情況,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九年底,連續七年下降甚至負增長。
但新生的特區政府破釜沉舟、大膽創新,先“做大個餅”,把一個賭牌變為六個賭牌。
若以保守思維,“做唔起,莫講分餅”。當時政府創新的決定,由百億元稅收增至千億元:當時幾十億元的儲備,到現時幾千億元。難道當時無人反對、無風險?當然不是,憶起當年把路氹金光大道打造出來時,葡京娛樂場亦未坐滿。但這些創新的舉動,通過時間證明是正確的,在惡劣的環境要大膽求變才會有機會,當時搶佔先機,“做大個餅還是分餅,乘數還是除數”,值得思考。
可以找人幫手
環觀全球,金融板塊是站得住腳,但澳門要如何做?“澳門人不識做,不要緊,可以找人幫手。”通過引進技術人才幫助澳門的經濟發展,提到澳門雖然超過一半人口不在澳出生,但不代表不愛澳門、不可為澳作貢獻。建議政府加快研究現代金融板塊是否適合澳門,“加把信心,做強做大”。
不少人認為,澳門的金融發展不及香港,但崔世平認為可從中找到適合澳門發展的鏈條,香港金融投入可能是每年幾千億元的預算,澳門則可選擇做好幾個環節;形容現時趁着“病”,本澳應多思考,兩手準備。
尤其建議澳門發展特色旅遊,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為主軸,他認為澳門可作為現代生活的展示區、體驗區,打造智能化社區、電子政務、智慧出行及智慧金融等。
試行智慧交通
“以前賭就去澳門,但想看全個中國最現代化生活都可以去澳門”,崔世平建議,若有更多智慧交通工具在澳試行,令旅客先睹為快,相信是旅遊新體驗。除了美食之都,要用好文化底蘊,加上科技結合,相信可豐富旅遊體驗,令澳門特色成為更多人選擇的旅遊目的地。面對新的發展要求、新的發展模式,澳門的競爭力要上新台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