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巷 美麗的誤會
在澳門講起最浪漫的街道,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想起戀愛巷。位於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間的戀愛巷,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已開闢,至今已有九十多年歷史,建築物具有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風格,簡潔典雅。
葡文有受難之意
由於街名及奪目的建築色彩,形成浪漫獨特的氛圍,吸引不少愛侶及遊客慕名而來。事實上,戀愛巷的中文名是一場美麗的誤會,它的葡文街名為“Paixão”,翻譯成中文有迷戀及激情的意思,但在大三巴區範圍,其本意應是指耶穌為救世人而受難的意思,與耶穌會大三巴的宗教文化互相呼應。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戀愛巷是個住宅區,主要為葡人居住。透過老一輩的說法可以了解到,當時住宅外有掛滿衣服的晾衫竹,小巷半空“萬國旗”飄揚,站在住宅天台上,可以欣賞到大三巴及大砲台景觀。
戀愛巷內的居民何時遷離已無從考究,當年的住宅現時已化身為電影館、旅館及商舖。座落於巷內的“戀愛 · 電影館”,保留着戀愛巷古典的建築外貌,結合電影院元素,令此處有濃厚的文藝氣息。由一七年開幕至今,是不少電影愛好者的好去處。
其實電影館屬於何族崇義堂內的一處,行經戀愛巷的轉角位,可以看到屹立逾六十年的何族崇義堂。一○年經文化局修復及改建後,何族崇義堂的地面層保留了原家族祠堂,其餘空間作為展覽和文創空間予公眾使用,即為現今的“戀愛 · 電影館”。建築物的前身亦曾是商訓夜中學及廣大中學等校址,當時每逢放學,不少學生會在戀愛巷內嬉戲。
電影婚攝熱門地
一條小小的斜巷,當中蘊含歲月痕跡,見證小城變遷,被誤會賦予浪漫的含義而聞名中外,也曾成為電影《伊莎貝拉》的取景場地,造就了今天遊客必到的“打卡”熱點和婚攝場地。
欲知更多相關歷史,可掃碼欣賞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