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迅速“變臉”為哪般 ?
據香港中通社報道:印度政府自去年開始,多方面對中國“下手”:抵制中國產品、推遲各港口中國商品的清關、封禁數百款中國應用程序,以及頒佈一系列政策,意圖遏制中國在當地的經濟影響力,其中包括修改外商投資規定,即所有鄰國實體的投資都需要獲得政府批准。這使得中國一百五十多項、價值超過二十億美元的提案遭到擱置。
印度為何此時突然轉變立場,同意批准四十五項中國投資?路透社的報道認為,印度政府的立場變化,是因為中印兩國邊境局勢得到改善。
印度本身需要中國
南亞問題專家、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杜幼康廿三日接受採訪時表示,印度並不是“迅速”轉變立場,這一方面是因為印度本身需要中國的市場,另一方面是印度不想與中國關係搞得太僵,逐漸放寬中國的投資,也是對中國作出的一種姿態。
杜幼康指出:“雖然中印之間有矛盾,有邊境衝突,但這些問題一時解決不了,從長遠來看,兩個國家在快速崛起過程當中,還是存在不少共同利益;而且印度畢竟是比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印度都需要大量的投資,尤其是中國的投資、技術和產品,其他國家很難填補這樣的空白。”
報道指,印度在邊境局勢稍一緩和,即刻放寬中國投資項目,有評論指出,這充分暴露出印度在中印關係中的軟肋。
華在印有大量投資
杜幼康指出,這是印度始終存在的問題。中國是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在印度有大量投資,承包了很多工程項目,如果這些項目和投資做到一半不做了,那麼印度的損失將會更大。總體來看,雖然印度的對華態度還有待觀察,但相信印度還是會有分寸,且留有餘地,畢竟中國的實力擺在那兒,印度沒有必要完全站在中國的對立面,這也不符合印度自身的國家利益。
杜幼康強調,中印之間“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只不過因為中國體量較大,傷害可能相對少一些,而且中國有求於印度的東西不算太多。印度相對於中國實力則較弱,有時候作出一些決策也是為了向老百姓展示自己對中國的強硬,比如從二○一七年中印洞朗對峙以後,印度就一直抵制中國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