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日皇家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
列日在哪?在比利時東南部,是默茲河流經的比利時的第四大城市。其皇家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與其他新年音樂會不同的,是演奏了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的《我找到了節奏》變奏曲和《藍色狂想曲》。因之音樂會又被名之為“格什溫之夜”。
有人謂之:“哪怕他(指格什溫)只是譜寫了《我找到了節奏》,也足以使他世界聞名。”評價可謂高矣!
原來,《我找到了節奏》,乃格什溫於一九三○年所寫的音樂喜劇《瘋狂的女孩》中的一首歌曲。幾年後,格什溫據此創造了《我找到了節奏》變奏曲。
其實,格什溫於一九二四年為鋼琴與管弦樂隊所創造的《藍色狂想曲》(又稱為《布魯斯狂想曲》),要比《我找到了節奏》更為獨標高格。如今,一提起格什溫之大作,相信很多人會先提《藍色狂想曲》。以上兩部曲目,尤其《藍色狂想曲》,都有着鮮明的爵士樂風格和情調,像《藍色狂想曲》的介紹,就常常有着“為鍵盤與爵士樂隊所寫”的字樣。因此,有些很傳統的古典浪漫派的鋼琴演奏家,不一定喜歡或擅長闡釋格什溫的上述大作;同理,也未必所有音樂愛好者,都同意“作為旋律大師,他(指格什溫)就像舒伯特和柴可夫斯基一樣偉大。”然而,卻大抵沒有人會否認,當《藍色狂想曲》於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二日在紐約埃奧利安大廳首演後,其就被確定為音樂史上具有美國特色的第一部交響音樂作品。另有一點值得銘記,前所說的兩部作品的首演,都由格什溫負責鋼琴獨奏。
由此可見音樂會擔綱獨奏的韓國女鋼琴家宋悅雲非等閒之輩,其頗具大多男性演奏家之氣概氣勢、魄力體力,其把那些雨驟風狂般的樂句樂段,特殊的切分音節奏和奇特微妙的滑音等,演奏得興會淋漓;而匈牙利指揮家熱爾達·馬達拉斯精力旺盛、瀟灑俊逸又充滿信心的執棒,也定然會令聽眾滿懷感念。
音樂會仍然在空無聽眾的大廳舉行;指揮家、鋼琴家戴着口罩出場,站上指揮台或坐在鋼琴前才毅然摘下;演奏家之間“等距離外交”,除管樂外,一律蒙臉過半……那是一場史無前例的“格什溫之夜”!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