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奢侈的利器
去年底,徠卡推出所謂“向攝影記者致敬”版本的M10-P,全球限量四百五十台,台灣售價為二十五萬六千元台幣。一時記者圈譁然,大家吐槽說,一個普通攝影記者要五個月工資才能買得起這部奢侈品。
那就引出老話題了——徠卡算奢侈品嗎?就看你怎麼定義奢侈品了。像徠卡相機這樣的名器,你不拍攝或者只用來拍那種炫富式的“試機片”,它就是掛在你脖子上的一條大項鏈而已,不比那些戴一堆金鏈子的人強多少,那麼徠卡就是一般意義的奢侈品。
徠卡的外形設計的確具有奢侈品才有的美感,有人把它上蓋那一連串圓形撥盤、按鈕、快門過片柱、回片柱比喻成靜謐水面上的一串漣漪,德國人的精細美學完美地結合了機械的實用性和現在被視作蒸汽龐克風格的美感,把玩手中,冰冷沉實又絲絲入扣的手感是難以言喻的。
但“器”的價值在於“用”,如果你像歷史上那些使用徠卡相機的攝影大師那樣勤於拍攝你身處的時代、你遭遇的個人與群體,此器則無價。
我曾經擁有五部徠卡相機,除了一部M6 TTL在十多年前賣掉以換取一張去巴黎的機票,其他四部包括M6、CL、ME、M Monochrome都是我這些年的常用機。在菲林年代,我的第一本攝影集《孤獨的中國》裡面大多數的照片是用徠卡M6 TTL拍攝的,數碼時代,使用CCD的ME和M Monochrome菲林味道十足,是我拍攝的主力,二○一五年出版的攝影集《傘托邦》就大多數由ME拍攝而成。
這部徠卡ME,是M9之後的一個特別版本,德軍藍綠色的塗裝我非常喜愛,當年全新的價格接近四萬元,買回來之後和我去了不少國家,拍攝了近三萬張照片後,因為在西藏換鏡頭的時候弄污了CCD,清潔時不慎弄出劃痕,當時打聽了換一塊CCD需要一萬元。
後來抱着一試的心態把它寄回去德國的徠卡廠求修,畢竟已經過了保修期兩年了。結果四個月後,徠卡廠給我寄回來一部接近全新的機器,只收了郵費,免費給我換了CCD,甚至我自己不慎碰凹了的頂蓋和磨損的快門按鈕,都換成新的了。
講這個故事是為了說明徠卡的名廠風範,他們善待每一個真正熱愛使用徠卡的用戶,這一點,是不是也是奢侈品都比不上的呢?
其實一部徠卡相機的快門壽命,最少也有二十萬次,我見過不少M2、M3這樣的純機械徠卡,六十歲了還能暢順操作,這樣看來,徠卡是最值得信任、最超值的相機,一點也不是形式主義的奢侈品。
與其說它是奢侈品,我更願意稱之為“利器”、“快刀”。不信,看看我這些街頭抓拍照片的銳利、靜謐——取人“性命”於無形間的禪意。
圖/文:廖偉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