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雲
大年初二,瑞珍姐給我發來節日禮物,那是中國交響樂團男聲重唱《故鄉的雲》的視頻。“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 它不停的向我召喚 /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歌曲開頭三句唱得較為平穩,“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的第四句卻唱得高昂。接着的“歸來吧”稍強,其表示盼望;“歸來喲”稍弱,其表示懇切。如此的“盼望”和“懇切”,最後落腳在掏心掏肺的“別再四處飄泊”。
小軒、譚健常夫婦作詞作曲的《故鄉的雲》,由文章歷史性地首唱,而當其被品貌俊俏、英氣逼人的費翔,帶上八七年“春晚”之後則迅即聲名鵲起。像這樣的一首有着深厚聽眾基礎的流行歌曲,在被改編為美聲重唱時能得到垂青嗎?況且,六位歌者只是一字形地站着或坐着,舞台沒有甚麼佈置,表演人動作簡單且不屑多變。然而,當我剛把視頻轉給諸位同胞,反饋就一而再再而三。德國朋友說:“真美!聽來聽去,聽了好多次”;澳州朋友說:“聽得我都想哭了……”匈牙利朋友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歌”;意大利朋友說:“這首歌太好聽了。”內地則有友人說:“流行音樂美聲演唱,音樂魅力超強”……
為甚麼會這樣呢?首先是《故鄉的雲》道出了遊子的心聲,即使並非所有遊子都是“我曾經豪情萬丈,歸來卻空空的行囊”,但善良純樸的聽眾(顯然不獨指遊子),應都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然後是六位歌唱家很致力於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那誰還會無動於衷、麻木不仁?歌曲臨末更唱得感人至深,“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協調而和諧;繼而乃同樣兩句的再現,但境界卻有了昇華!在此意外地聆賞到只一位男高音抑揚頓挫地強調“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動情地呼應的,則是齊聲的“為我撫平創傷”。“創”,延長得意味深長;“傷”,則漸慢漸弱地歸於消隱。這大抵正如一位美國友人回應的所謂“繞樑三日”了。
我想,設若我給諸位轉去的乃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的歌曲視頻,相信反響遠遠不及這首《故鄉的雲》。因為,人們已經約定俗成地眷戀,已有定評的“吹來故鄉泥土芬芳”的歌。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