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節記憶
轉眼又是一年。這一年每個人有着難以忘懷的記憶,有着不為人知的悲歡離合。在抗擊新冠疫情的大氛圍裏,個人的憂心徬徨,乃至悲楚,因為中國抗疫的“溫度與力度”而變得坦然。
這一份坦然,來之不易。
二○二○年大年初二早晨,看到疫情不斷升溫、通知在地員工回單位上班、閩省高速封道的資訊傳來,剛回到溫州蒼南過年的我們坐不住了,如果此時不改票回福建,可能不知何時回去?如果工作單位要求我們馬上返工,我們也必須義無反顧地回去。思量不久,就對家中的老人說,我們必須回去了。早就習慣我們回家過年不易的老人,說了一句“都回去吧”。大年初三,動車上沒有幾個人,“專車”的感覺反倒讓人不安起來。回到鷺島廈門的我們,回到了各自的崗位上,開始了一年的抗疫與工作。二○二○年的春節,就這樣匆匆而過。
中國人重視春節團圓。不管千山萬水,無數的遊子都要聚在一起,過一個大年。當然,因工作關係,個人也有無數個年份留在工作之地的例外。
在山東讀書的七年,年年歸心似箭,不肯留在學校過一個地道的北方年。現在想想,作為一名研究工作者,好像錯失了一份對儒家文化發源地過大節的體驗。
一九八九年,我選擇留在澳門過年。大年三十,澳門日報同事相約去媽祖閣拍上頭炷香的盛景。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殿堂人頭簇擁,人聲鼎沸,香火繚繞的場景,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春節期間,各社團舉辦新春酒會,而未成親的男男女女,則高高興興地收着長輩、已婚同事們五到十元不等的利市。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不息的澳門,我曾帶着相機,走訪了許多社團與廟宇,對澳門歷史變遷、文化傳統有了更加直觀的認識,而澳門的春節氣氛,反映了澳門人對中華傳統文化與民俗的堅守。
我在福建工作近三十年,留在當地過年的時間不過數次,多因值班或者兄弟姐妹過來過年的緣故。與二○二一年一樣,記得留在廈門過年的年份都是氣候溫暖的年份。作為“移民”城市,大年初一廈門幾乎成為一座安靜無比的城市,少了煙火氣。各種店舖都關門納福,主人都回老家過年了。有一年我們去景點轉了一圈後,發現午餐無處着落,只好回家煮麵打發。二○二一年回應“就地過年”的號召,準備留下來過年。今年年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親友寄來、送來的魚貨、年糕、蔬菜堆滿了冰箱。幾經勸說下,在蒼南的老人答應來廈門過個溫暖的春節,這也是多年少有的事,值得記一下。
(二之一)
楊仁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