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解讀牛的“前世今生”
二月十二日是中國傳統曆法的辛丑牛年春節,牛年大年初一。牛年的牛,它經歷了怎樣的起源、演化、馴化和擴散過程?它在古代社會發展進程中有何地位與影響?
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多位古動物學家和動物考古專家學者,在網絡平台上從專業角度“庖丁解牛”,為公眾科普解讀牛的“前世今生”。
約千八萬年前出現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董為介紹說,最早牛類約一千八百萬年前出現,隨着環境變化,草原不斷擴展,牛科動物不斷繁盛,至今已發現的牛科動物有一百三十七個現生種和三百多個化石種。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同號文表示,地球上現存的大型哺乳動物中,牛類相對來說起源較晚,其真正興起壯大還是最近兩三百萬年前的事,也就是在這個時間節點,各種牛類先後擴散到中國,並且隨之在中國大江南北廣泛分佈。
如今與人類生活最為密切相關的牛是家養黃牛,它早在一萬多年前就開始在南亞被馴化,最初主要是用作勞役,後來主要是產奶和肉用。現代家養黃牛品種多達五百至八百種,歐洲鬥牛比賽的主角也是黃牛。
中國家牛西亞傳入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呂鵬副研究員指出,中國家牛雖由境外傳入,但古代先民對其進行接納、吸收和再創新的利用,使其成功融入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家養牦牛素有“高原之舟”美譽,則由中國本土馴化成功。
依據古DNA的研究,中國家牛由西亞傳入,可能有“新疆——西北地區——中原”“歐亞草原——東北亞——中原”兩條路線。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研究員李志鵬認為,家牛的起源表明中國古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海納百川、開放兼容,這對中國古代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的影響極其重要,也是中國古代“對外開放”的結果。
他表示,中國古人既引進家養黃牛和水牛,也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馴化了野牦牛,並對引進的家牛嘗試開發出各種利用途徑。正是中國古人這種“開放”與“創造”相結合、“引進”與“利用”相融合的創新態度和精神,才使得牛在中國古代社會和當代社會生活中發揮出極其重要的作用。
(北京十二日電)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