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心插柳柳成蔭
澳門科學館心形樹成打卡熱點
澳門科學館的心形樹,早已成為本澳的著名景點,不少情侶、畢業生、好友、家庭在人生重要時刻,選擇到此“打卡”。到底心形樹何以會有此特別形狀?
貝聿銘兒子挑選
○九年澳門科學館建館期間,由當時負責整體設計的著名建築師貝聿銘的兒子貝禮中親自到國內挑選。當時這棵榕樹移植到科學館時,選擇了天文館廣場這片空地上栽種,工作人員花了兩小時才完成擺放。
其實世界上並無天生的心形樹,它本身是一棵有三個樹冠的細葉榕,最初是圓形,可配合澳門科學館的建築物外形及數學幾何美感考慮,並作為科技館設計團隊的一個簽名,沒料到後來因地理環境而改變,榕樹因為受到風吹日照的影響,慢慢生成心形的形狀。
俗語話:人怕傷心,樹怕傷皮。當時榕樹正處於“亞健康狀態”,經觀察後,發現由於當時榕樹在運輸及吊裝種植中的操作,令到榕樹樹幹皮層大大小小共有五十多處破損,直接影響榕樹正常水份同養份之吸收。同時,榕樹在移植期間是使用不可降解物料包裹泥膽,令榕樹在種植後,根群無法正常伸展發育,影響根系吸收水份及養份。
修補五十處傷口
澳門科學館同事立即展開修復工作,包括調整支撐架,並對表皮層中所有受感染的傷口進行修補消毒處理,共修補五十多處傷口。及後亦更注重日常修護,養護內容包括大修剪、小修剪、灌溉、鬆土、除雜草、根部護理、施肥、防病蟲、防風及支撐架之維護等工作。每年最少兩次修剪整棵心形樹,每次都會派出綠化團隊人員及使用吊臂車,會用二至三天的工作時間去修剪。
除了日常養護工作外,澳門科學館於一九年為心形樹進行了擴充樹池工程。由於工程之前大榕樹生長於一個直徑為400釐米石屎結構的圓柱形樹盆內,生長空間受到限制,長此下去大榕樹地下根群只能環繞着樹盆表面生長,無法使根群向外延伸,同時樹池底部長期飽受海水及受鹹水潮汐影響,根群無法向下深扎。
擴充樹池助生長
為了使大榕樹能夠繼續正常生長及增強抗風、抗旱、抗病蟲的能力,必須提供大榕樹足夠土壤層及使其周邊不受障礙物限制,大榕樹根群才可正常舒展延伸空間吸收土壤中的水份和養份。因此在一九年為心形樹進行了擴充樹池工程。
此外,由於心形樹生長在風口位置,對心形樹來說,颱風是它的另一威脅,例如近幾年的多場超強颱風天鴿、山竹及海高斯,均對心形樹造成不小的破壞。為了減低影響,科學館人員進行修剪以減輕樹冠的重量、設置防颱風鋼索、遇強颱風吹襲會另外架設棚架及繩網,去年亦為心形樹重造支撐架,不單是為了配合樹本身的不斷生長壯大,且可讓樹幹的支撐更加穩固,以抵抗颱風吹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