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團“疫”流而上
疫情已一年了,文化藝術中當以舞台表演藝術工作者受影響最甚,先不說樂團處於半停甚至全停狀態,表演場地由於受社交距離限制,票房大受影響,即使有些表演“全場滿座”或“門票售罄”,也不得不承認實際收入慘淡。對於依靠門票收入的表演,以交響樂來說,世界名團受影響最大。像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等頂尖交響樂團,不得不“疫”風而行,線下線上同步進行,其用意與結果,都是讓樂團維持運作,讓市民不離開古典音樂這個藝術生活。
筆者欣賞那些在疫情中依然積極把握機會、創造機會站上舞台,戴着口罩演奏的演奏家們,他們沒有離開他們的舞台,即使台下只有三分二甚至更少觀眾。疫下人們生活變得面目全非,為演奏者和觀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同時也為社會帶來希望。這不僅是音樂家努力自救,也是他們履行的社會責任。誰也想不到,空場的新年音樂會沒有現場雷動般的掌聲,卻贏得數以百倍線上觀眾的喝采。
一般來說,一座城市要成為國際城市,離不開政府或通過基金會等給予特別資助“養”一支水平相當的交響樂團,因為音樂表演中交響樂為最高級,與歌劇、芭蕾舞同為表演藝術的表表者。事實上,國際公認主流的音樂,不論是舞台音樂家還是從事音樂教育,只要能做得出色,一定能帶動該城市和地區的音樂事業,主流音樂是重中之重。
交響樂團戴口罩演出成為常態,也是舞台上一幅動人的畫面。加上觀眾減少,筆者並非質疑疫情中所要求的社交距離,事實上這個突如其來的病毒的確令人措手不及。對於音樂家們在如此困難的環境中盡量讓古典音樂保留在大眾的生活中,表示讚賞和感謝。
期望今年大家都能重回音樂廳,都能有真正的平安。
□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