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特丹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
又能欣賞俄羅斯“指揮沙皇”維那利 · 捷傑耶夫的丰采了。堪憶二○○六年第三十屆澳門國際音樂節時,正是這位捷傑耶夫,執棒俄羅斯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樂團,演奏普羅科菲耶夫、蕭斯塔科維奇。而今回,雖然只能通過視頻,觀聽其執棒荷蘭鹿特丹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以下稱“音樂會”),但也為福氣也!
捷傑耶夫仍然徒手指揮,他似乎沒有站在高高的指揮台上,因此兩手常常略為抬舉,並仍然以其特有的十個手指頭似神經質的抖動,以引領由於防病毒需要而坐得疏落的演奏家。與五年前相比,今年六十八歲的捷傑耶夫,額上已有着深深皺紋,頭髮鬍子都已變得花白,但雙目炯炯有神依舊。自一九九五年起至二○○八年,捷傑耶夫曾任鹿特丹愛樂樂團首席指揮,於是,雙方配合默契、血脈相通可想而知。
“音樂會”另題為“迷你”,原因大抵為只演奏約翰·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和《蝙蝠序曲》,從開始到結束只二十分鐘上下。與先前我所觀聽的新年音樂會截然不同的,是居然會有聽眾,因此能耳聞發自內心的掌聲;也因此頗以為捷傑耶夫和演奏家演畢後之謝幕並非做做樣子。但是,聽眾為了這二十分鐘上下,如何甘冒風險地在弔詭疫情面前自保,則不得而知。
人們知道,“音樂會”演奏的《藍色多瑙河》,寫於奧地利在普奧戰爭失敗後維也納人民流着“時代的眼淚”之時,其創作目的明確,就為了使維也納人民從萎靡不振的困境中掙脫出來。加上此曲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所必奏,所以有呼應之意;而《蝙蝠序曲》呢?約翰·斯特勞斯一生鋪陳了十六部輕歌劇,其中以《蝙蝠》最為著名,輕歌劇歷史以來不能登大歌劇院之堂,偏偏以《蝙蝠》開了先河。《蝙蝠》寫的是富翁愛森斯坦與博士法爾克互相戲弄,最後卻以皆大歡喜收場的故事,其《序曲》極富舞曲格局,尤其中間就有兩個生氣活潑、具維也納圓舞曲特徵的對比性主題,因而當然也屬呼應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之選擇。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