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語言牽繫兩地土生
文、圖:陳力志
上文曾經提及,雅加達圖古村的祖先來自果阿及馬六甲等地方,因此,無可置疑,馬六甲葡人村與圖古村有着密切的關係。然而,與澳門土生葡人又有甚麼關係?這是一個有趣及值得探討的問題。原來,澳門第一代土生葡人並無華人血統,卻與葡國其他殖民地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並延伸到語言和生活文化。
第一代土生的血統
當年葡萄牙人征服馬六甲後,為了鞏固海上霸權的實力,進一步擴展貿易路線,將馬六甲設立為歐亞航運中心,其堅船利炮(圖一)繼續向東發展到印尼各個島嶼,向北探索“神秘”的中華大地。當葡國人成功駐足澳門,也帶來了娶自葡屬殖民地的女子及其混血後裔。所以澳門第一代土生葡人並無華人血統,卻與葡國其他殖民地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非洲、印度果阿、馬六甲和印尼等。
文德泉神父在《關於澳門土生人起源的傳說》表示,“依吾等之見,最早跟隨葡萄牙人來到中國的是印度、馬來亞婦女,也可能有一、兩個葡萄牙(歐洲)婦女。……葡萄牙人與中國人通婚不被接納,並非個別情況,因為中國婦女的膽小和她們甚至在幾十年後仍對葡萄牙人懷有的畏怯使通婚沒有可能〔注一〕。”這一段話證明,澳門土生葡人最初來自印度和東南亞。
為了了解圖古人、馬六甲土生葡人和澳門土生葡人的關係,可以從他們的宗教、語言、音樂和舞蹈等各方面進行初步的探索工作。
宗教和語言的淵源
荷蘭統治印尼後,圖古村人被“要求”接受荷蘭歸正教會的洗禮(圖二),如今圖古村人已不屬天主教徒。但他們的祖先,馬爾代克人自始至終堅持遵奉葡萄牙的天主教信仰。在荷蘭統治時代,繼續前往在巴達維亞的葡萄牙天主教堂進行宗教活動。他們的宗教信仰與馬六甲,以及後期在澳門發展的羅馬天主教同出一轍。因此澳門土生葡人的信仰與馬六甲和往昔的圖古村人是相同的。
印尼文和馬來語包含不少葡文詞彙,稍為認識葡文和印尼文的人都知道這個情況,說明葡人的文化和語言對印尼和馬來西亞兩國語言的影響非淺。初期,圖古人與馬六甲葡人村的村民一樣都以葡語為主,第二代則混合了當地居民的語言,開始出現葡印或葡馬混合的“克里奧”語言(Creole)。十八至十九世紀期間,馬爾代克人將葡萄牙語的克里奧語換成了馬來語的克里奧語(Betawi Malay),僅在非正式場合才講這種混合語。荷蘭殖民時期,這種“克里奧”語言還加上了荷蘭文,使這種語言更顯得複雜。
複合混雜葡語詞匯
經過時間的洗刷,在當地本土語言不斷衝擊及影響下,“克里奧”語言逐漸被取代,轉為以當地語言為主。但上述“克里奧”語對印尼文或馬來文帶來很大的影響,至今不難發現馬、印兩種語言包含為數不少的葡語詞匯,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不少例子:桌子mesa[葡]、meja[印、馬];鞋sapatu[葡]、sepatu[印、馬];窗janela[葡]、jendela[印、馬]……等不一而足。
文德泉神父亦在《澳門及其教區》(“Macau e a sua Diocese”)內,將“巴塔維亞混合語”稱為“巴塔維亞土生葡語”(Batavia Patois),使這種語言帶有澳門土生葡語的氣息。他在文章開頭描述:“在巴達維亞無論男女有許多基督徒,然而並非完全是葡萄牙人,而是天主教徒和使用葡文名字就被認為是葡語,並講土生葡語。……這種土生葡語的影響,甚至出生在巴達維亞的荷蘭婦女也講這種語言。除了荷蘭人之外,家庭內都用這種語言;甚至加爾文教派的傳教士也用這個克里奧語進行傳教並出版宗教書籍。他們建造的教堂被稱為‘葡萄牙教會’。”(圖三)
三種語言親戚關係
澳門土生葡語恰恰相反,在葡語句子中可以發現馬來語或印尼語的借用詞,甚至句子語法結構。這種類似卻又相反的情況,證明土生葡人的祖輩不少來自馬來西亞和印尼。他們的語言帶來東南亞一帶的文化色彩和習俗,形成第一代澳門土生葡人特殊的“克里奧”語言。這種語言相互交流的情況更延伸至日常生活習慣、食物、音樂等其他方面。我們可以隨便舉出一些例子,果凍agar〔印、馬〕、agar〔土生葡語〕;腥味amis〔印、馬〕、amiz〔土生葡語〕;花生kajang〔印、馬〕、cajám〔土生葡語〕;通菜kangkung〔印、馬〕、cancôm〔土生葡語〕等。
因此,無論圖古村的“巴達維亞混合語”(Batavia Creole)、馬六甲葡國村的Kristang語〔注二〕或澳門土生葡人的Patoá,名稱雖然不同,但三種“克里奧”語言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以葡文為基礎,到了後來才各自加上本地及其他外來語,所以三者之間都有“親戚”關係。
土生葡語的生命力
就以澳門土生葡語為例,除了包含馬來西亞及印尼的詞彙和語法,後期加上英語和大量的粵語借用詞,顯得更為複雜及多樣化。筆者也曾撰寫過一篇《澳門土生葡語粵語借用詞語初探》(圖四),拙文敘述土生葡語粵語借用詞的來源及狀況。
如今,新一代土生葡人接受正統葡語教育,而且置身以粵語為主的社會環境,逐漸遺忘帶着歷史氣息的混合語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生葡語”,使這種特殊語言漸漸消失。為了挽救這個瀕危的語言,澳門律師飛文基組織一班土生葡人,以話劇表演藝術形式展示土生葡語生動的一面,藉此引起澳門和世界各地對關注瀕危語言的人士或組織的注意(圖五)。事實上,研究這些克里奧語言(混合語言),對了解中世紀歐洲人東來及對這些地區的文化、歷史、語言和經濟的影響提供重要的資料。
回頭再說圖古村,由於獲得里斯本“古爾本基安基金會”的支持及協助,圖古村部分村民至今仍然堅持學習葡語及葡國文化(圖六、七),可惜發展較為緩慢,原因該村與葡國的交流不及澳門如此頻繁及密切,而且澳門更被中國政府定位建設為中葡平台,在兩國政府合作及支持下,葡萄牙語在澳門的地位愈加重要。
(“印尼葡人村” · 五之四)
注解:
一、《文化雜誌》第二十期“關於澳門土生人起源的傳說”,澳門文化司署,1994年。
二、“Save Our Portuguese Heritage Conference 95 Malacca, Malaysia”,Gerard Fernandis,1995,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