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解公交困局
本澳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未能趕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不僅未有一個科學、完整的總體規劃,多項基建更明顯滯後於人口和旅客增長的速度,單單是城市內部的交通系統,已陷泥沼多年。疫情下幾乎空轉的輕軌氹仔線,每日載客量最低僅數百人次,悽涼冷清;困於高峰時段巴士上的居民卻叫苦連天。“出行難”一解多年,未有答案。
無可否認,政府近年下了不少工夫改善巴士服務,持續優化巴士線網、服務站點,推出路線查詢、巴士報站等智慧出行系統。兩巴新合同今年落地,着力完善巴士整體服務。但面對公交運輸壓力不斷增大,巴士服務質素仍與居民期待有落差。
撇除去年疫情的非常態數據,從一九年回溯,○九年的乘車日均人次僅三十一萬三千人次,但一九年已增一倍達六十二萬二千人次;巴士車長亦由○九年的六百四十人,增加一倍至一九年的一千三百五十二人;○九年巴士日均行駛里程約七萬七千公里,一九年增近倍至十四萬公里。面對十年間的倍增數據,但巴士路線僅從○九年五十三條,增加至一九年的八十四條,增幅不足六成。
沒有倍增的巴士路線是否不能滿足現時需要?似乎又未必。畢竟本澳路網增長緩慢,地小人多,巴士線重疊多、繞路頻,部分路線太長等,方是癥結。連運輸工務司司長日前亦形容本澳巴士線已足夠,若再增加一條巴士線,須刪除一條舊線。
解決巴士路線過於迂迴、繞道太長,偏遠地區沒有巴士、班次不足,高峰時段難上車等問題,比盲目追求數字增長,更加實際。巴士站點間距過短、過於密集,亦阻礙了運轉率,需要理順。數據顯示,本澳巴士站點半徑三百米覆蓋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點七,半徑五百米覆蓋率更是百分百,高於內地城市的相關標準。
因地制宜,不斷完善巴士路線網絡,重整、合併部分巴士路線,才能提高整體線網的效率及效能。藉着將開展未來十年的“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規劃”研究工作,應一併思考及找出解決交通困局的癥結與方法。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