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 務得人心
《管子》這一篇曰〈五輔〉。輔者,輔弼國政的五項措施,即德、義、禮、法、權。而全篇大致分成三個部分。且就其文分日談之。
文章說:“古之聖王,所以取明名廣譽,厚功大業,顯於天下,不忘於後世,非得人者,未之嘗聞。”有謂“流芳百世”,古人十分重視千古留名的氣節。要千古留名,自然要有“厚功大業”,方能“顯於天下”。如何做到厚功大業?歸根究柢,只有“得人”兩字。同樣用日前的題目:“未之有也”,即是說“非得人者,未之嘗聞”。人,當然是“人心”。春秋戰國這個時代,統治者把百姓的地位看得十分重要,《顏斶說齊王貴士》這篇文章可見一斑:齊宣王見顏斶曰:“斶前!”而顏斶竟敢違命,反過來,曰:“王前!”要齊宣王移船就磡,走過來見他。這不是個別事例,孟子說得更明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皇帝坐的轎子都是要靠人抬的。人民可以“抬”,同樣可以“覆”,民心是否背向,是統治者穩與危的關鍵。
文章續說:“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於天下(指湮沒無聞),非失人者,未之嘗聞。”前者是賢君,而這裏所指的則是暴君。他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正是因為他失去民心。這道理本來非常顯淺,但當一個人成為“君”之後,頭腦被衝昏了,所謂利令智昏,於是為所欲為。在“君”字的頭上冠以“暴”字,終至“滅於天下”,這是他未為“君”之前,始料不及的。
文章說:“今有土之君,皆處欲安,動欲威,戰欲勝,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諸侯,而不務得人,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為君也好,為王也好,都希望國泰民安,行動有威勢,戰而能勝,守而能堅,大國之君要稱王天下,小國之君,要稱霸諸侯。不過,不去爭取民心、失去民心的話,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國亡。休說一國之君,縱使平民百姓,都有句格言:“多個朋友勝過多個敵人。”文章以“故曰:人不可不務也。此天下之極也”作結。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