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永續與口水歌
“音樂永續”計劃是國際唱片業協會(香港會)推出支援業界創造歌曲計劃,旨在透過重新編曲、製作及發行,挑選過去四十年來銷量曾獲得白金唱片或金唱片的專輯、逾七千多首單曲,最終製成一百一十三首新版歌曲,目的則是為受到疫情影響的本地唱片業界提供更多工作機會。
簡單點說,“音樂永續”計劃其實就是舊曲新唱,透過不同歌手或編曲演繹有別於原唱的作品。大多數情況下,舊曲新唱可以賦予老歌新的生命;但有時也會毀了老歌,原因大多是編曲偏離原有的意味,變得不倫不類;有時則因為原唱已經太過經典,新唱無法蓋掩原唱的鋒芒。
類似“音樂永續”的舊曲新唱不是新玩意,尤其是在演唱會中經常可見,原因不外乎個唱歌手太喜歡這首歌,又或是新人本身的歌曲不多,所以要唱別人的歌以作充撐。類似的情況更早見於六十至七十年代的香港,由於其時港人對版權不太重視,更沒有知識產權的概念,所以會出現小型製作公司將大受歡迎的作品找人代唱並製作成錄音帶,然後在廟街、女人街及鴨寮街等老區以平價售賣。這些翻唱別人的歌曲統稱為口水歌,意指“執人口水尾”的翻唱作品。
不論是粵劇大老倌還是流行歌手,都會有自己引以為榮的首本名曲,個別更可以一曲走天涯;以往翻唱口水歌的人,都被視為借他人作品叨光。隨着社會進步,類似偏見已經減少,近十多年甚至更有專攻舊曲新唱的發燒碟出現。雖然這些推出HiFi唱片的歌者在粉絲群中會被視為靚聲歌王歌后,但背後仍偶爾被嘲為口水歌手。
娛 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