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正身
說到靜坐,有人覺得有點虛幻、奧秘。其實,儒家說的靜坐,沒有道家或者佛教禪宗所要求的那麼複雜嚴謹。簡單扼要些說,只要能讓自己心靜下來,達到放鬆身心、清淨內心的目的,就已經足夠了。這在如今紛繁雜亂的時代尤為珍貴。
朱熹的《調息箴》,主要也還是從儒家的修身養性目的出發,吸取道家的煉養靜心之道,形成自己的一種“靜坐”模式。他認為這種靜坐大致有兩個功效:其一可以靜心,是求學問道的入門功夫;其二靜坐對於身心健康有益,是養生的好方法。我們不妨放開來想,煉養靜心之道辦法很多,靜坐可以,讀書、品茶、聞香、賞花,不也一樣可以清心愉悅、光風霽月?
中國傳統文人的修身追求,不慕名利,虛懷知足,生活簡單樸素是其中精髓,此即“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的《誡子訓》開篇明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就是儒家安貧樂道與貴和致中的思想境界。
靜坐的深層意思是修己正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靜坐在一定程度上說,主要就是反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反省就是檢討自己身上的缺點,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埋怨事物或諉過他人。今日社會,儒家推崇的“三省吾身”還是值得提倡的,這會有助於協調人際關係,提升民眾素質,建設和諧社會。
人們常愛引用“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這句話,當是認為這是為人處世的道理、箴言。倘若大家都能做到遇事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改正自我,更好處理與他人的關係,更明智地對待事物、挫折、成績、情緒,那不也是社會之幸?
石 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