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變奏曲的錄音
朋友在電郵中說,她一直以為古爾德一九五五年《哥德堡變奏曲》的錄音是這首名曲的最佳演繹。惹起我過去兩次在本欄的一番舊話:音樂傑作是沒有“最佳演繹”這回事的。
古爾德一九五五年巴哈《哥德堡變奏曲》的錄音聲譽之隆,大概沒有幾個可與比肩,任何二十世紀十個古典音樂名錄音的榜上,它都應該穩佔一席。巴哈,西方音樂界奉為神明,《
哥德堡變奏曲》是巴哈器樂作品中最長的一部(古爾德的錄音刪去所有的覆奏(repeat),所以只有三十多分鐘,否則演奏全曲需時七十分鐘左右),更被視為深邃難測的殿堂作品。
一九五五年古爾德還不過廿二歲,住在並非音樂名城的加拿大多倫多,在國際樂壇上極其量只是眾多有潛力的新秀之一。他的演奏一改當時對這個作品的看法,沒有震懾於《哥德堡變奏曲》的殿堂地位,只是向聽眾展示它平易近人、輕鬆活潑的一面。在他的指揮下,這首本來像一位只能遠遠仰慕的冷艷貴婦的名曲,忽然變得容易親近,隨和開朗,怪不得一出版便風靡全球,迄今未衰。然而,它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它是無以尙之,唯一正確的最佳演繹,是因為它為聽眾展示了這首名曲的另一面。有人說,古爾德的演奏抹除了傳統罩在這首名曲上的塵垢,這我也不能苟同。以前對《哥德堡變奏曲》的演繹與古爾德的不同,但並非塵垢,各自有它不同美麗的一面。
最近的二、三十年,也不曉得出版了多少《哥德堡變奏曲》的新錄音。譬如,穆雷 · 佩拉西亞(Murray Pe-
rahia)二○○○年的錄音。它讓我們體悟到全曲結構的謹嚴,蘊涵感情的繁富。而在古爾德的演繹,這方面沒有它清楚。這不是說它是今日的最佳錄音,只是說它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體悟到這首傑作不同的境界。
陳永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