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條“薩拉沙博士大馬路”
澳門曾經有一條“薩拉沙博士大馬路”,現在還知道其名的,肯定是年過五十的老澳門。這條馬路沒有消失,不過改了名,叫友誼大馬路。
薩拉沙者,即António de Oliveira Sa-
lazar(一八八九年──一九七○年),現在通譯薩拉查,他是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六八年間的葡萄牙總理。人們對薩拉查的認識一般是“獨裁者”,但其人在葡國國內頗有爭議,曾分別被電視觀眾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和“最糟糕”的葡萄牙人。法國歷史學者雅克 · 若熱爾對他的評價是“小資產階級獨裁者而不是真正的法西斯主義者”。
薩拉查出任總理的第二年,澳葡政府就把一條馬路命名為“薩拉沙博士大馬路”(Avenida do Dr. Oliveira Salazar)。按一九五七年《澳門街道名冊》描述,這條馬路“由南灣合署對面起經外港全部堤邊至馬揸度博士大馬路即漁翁街附近止”,其起止即今舊法院大樓對出蘇亞利斯博士大馬路,經葡京酒店轉入整條友誼大馬路,一直至水塘漁翁街口,可能是澳門最長的馬路。總理才剛要把席位坐暖,澳葡政府就以其名命名一條大馬路,可見對其擁護之一斑。事實上,往後每逢薩拉查執政滿十周年,澳葡政府都會在澳門大搞慶祝活動,其間的頌詞可想而知。一九六六年,澳門市政廳因薩拉查“過去豐功偉績,值得景仰”,將其肖像懸掛二樓禮堂留念,海島市政廳亦仿而效之。可惜好景不長,薩拉查一九六八年因病被總統解職,兩年後去世。一九七四年四月葡國發生著名的“康乃馨革命”,結束“新國家”主義的軍政府獨裁政權。翌年二月,市政廳就提出要把兩個地方改名。一是把葡文Bairro de 28 de Maio(五月廿八坊)隨中文改稱筷子基坊,此因一九二六年五月廿八日葡國發生軍事政變推翻共和政府,此日子具軍政府色彩;另一就是把薩拉沙博士大馬路另改新名。改名,係因為此兩處“均是與葡國舊政權時代人物或事件有關”,“已不合時宜”。新名字有兩個方案,一叫長春路,一叫友誼馬路,結果市政廳選定後者,一直沿用至今。
把這段陳年舊事翻炒出來,無非想說明街道的命名可以是非常“政治”的事件,體現執政當局統治目的和價值觀,是塑造身份認同的手段,也是“記憶政治”的一部分。澳門近來有關於殖民地色彩街名更改的爭議,愚見以為上述由“薩拉沙”改“友誼”的案例可作參考。政府當局因某些人物或事件“已不合時宜”而改地方名稱,此係全球通行做法,無可厚非。當然,更改名稱牽涉的範圍有多廣?如何改?改何名?除了是“記憶政治”外,亦是“情緒政治”的管理問題,要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杜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