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之有也
《史記 · 刺客列傳》,太史公說:“世言荆軻,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 · 馬生角’也,太過。”太史公認為用那六個字形容太子丹的命運,未免過分。天上降下的不是雨,而是粟粒粱食,馬的頭上竟生了角,這比喻沒有可能的事。正如說“太陽從西方升起”,往往用“未之有也”四字去否定。
“未之有也”的事多得很。《管子》這一篇,名曰〈七法〉。顧名思義是七種方法,這是治國正天下之法,計為:則、象、法、化、決塞、心術、計數。概而言之,這一篇所說的主要是“為兵”。不過“為兵”的背後包括很多因素,譬如民心就是重要的一環,如何始得民心,是一門政治學。
文章劈頭第一句說:“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癈,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是,乃非的對立。易言之,“是”是對的、正確的,但可能是逆耳的。這話是說:正確的忠言不被接納,甚至禁聲;相反,中聽的謬論諛詞卻甘之如飴。這種情況必然導致“有功而不能賞,有罪而不能誅”,一切都顚倒黑白,甚至指鹿為馬,國家到了這樣的地步,而尙可以管治人民的,你相信有可能嗎?(未之有也!)文章說:“是必立,非必廢,有功必賞,有罪必誅,若是安治矣?”這是糾正過來:“正確”的採納了,“錯誤”的廢止了。賞有功,誅有罪。相信這個政策會治理好國家。可是文章出現的答案曰:“未也!”為甚麼還不行?“是何也?曰形勢器械未具,猶之不治也。形勢器械具,四者備,治矣。不能治其民,而能強其兵者,未之有也。能治其民矣,而不明於為兵之數,猶之不可。不能強其兵,而能必勝敵國者,未之有也。能強其兵,而不明於勝敵國之理,猶之不勝也。兵不必勝敵國,而能正天下者,未之有也。”結論是:治民宜有方,用兵要有策,勝敵須有理,匡正天下應有綱領。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