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減廢 知行如一
《建築廢料管理制度》昨日生效,即向建築廢料徵費,惰性建廢收費每公噸七十元,其他每公噸兩百元,以徵費加重成本的方式,推動業界和居民源頭減廢、分類回收,甚至循環再利用,達到環保目的。
近幾年,本澳常出現“垃圾圍城”警句,是否如此嚴重?一般居民沒有概念。具體來說,本澳機場以南的建築廢料堆填區,啟用至今已接收約四千萬立方米的建築廢料,堆放高度平均九點五米,最高點更達廿五米,即約七至八層樓高的垃圾山。要知道本澳難覓新的堆填區,當局透過改良土質,讓垃圾山稍為沉降,以騰出空間再堆積,延長堆填區的使用期。問題還是未解決,堆填區的壽命早在倒計時,如果無有效的處理垃圾尤其建廢的方法,“垃圾圍城”終將在短時間到來。
源頭減廢是減少建廢方法。新管理制度的焦點不只是徵取卸廢費用,還有如何推動業界和居民使用環保的方式施工,怎樣建廢再利用,涉及工程技術的使用、建廢分類等工序,須由政府工務部門牽頭,如政府工程招標以環保建築作為評分,以及倡導業界環保施工。民宅方面,推動居民“惜物減廢”的理念,裝修以實用為主,普及環保生活。
現階段先有效落實“建廢管理制度”。從鄰近地區的經驗,短時間必會出現非法傾倒建廢的問題。針對非法傾倒建廢,罰款由六百元至二十萬元不等,處罰不輕。問題是如何發現,尤其本澳地方不大,但橫街窄巷多,執法困難。借助警方的“天眼”可覆蓋一定範圍。韓國更透過獎金制,將罰款大部分獎予舉報者,以阻嚇非法傾倒。
一項政策的成功與否,重在全民履責,尤其環保生活理念,沒有全民真心踐行,就失去意義。現時建廢徵費,未來的垃圾分類等政策,都亟需從教育層面推動,懲教結合,以教為主。現今社會中,居民對環保生活理念多“知行不一”,知道環保重要,但生活上為求便捷,行動上“半桶水”,甚至背道而馳;底因還是不明白環保的真諦,故落區宣教不可缺,特別從小培養,一步一腳印。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