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書法舊話
去年底,在塔石藝文館觀看了吳在權書法展,跟着於今年初,在盧園也參觀了“國際精英書畫邀請展”。筆者對兩個展覽的書法部分尤其鍾愛,精彩紛呈。前者的書法展作者以多種字體,頌讚長城十二關,洋溢佳話遍關河之情,發揮“講好中國故事”。至於在盧園舉行的“國際精英書畫邀請展”,則集合了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新西蘭等國家和港、澳、順德和江門等地區精英書畫參展,多位旅居國外華人藝術家,均有作品參展,體現外地中華文化融合,書畫同榮,百花齊放景象,有目不暇接之感。
同樣凑巧,由特區政府新聞局出版的十二月號《澳門Macau》雜誌,也是和書法有直接關係的“手寫招牌文化”逐漸淡出都市的專題系列報道。雜誌開宗明義指出:“手寫招牌上優美的字體和温暖人心的故事,為石屎森林注入一份人情味。招牌,除了是商戶標誌,亦是市民對自身、城市的回憶。”其實,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市面充斥了“顏體”、“柳體”字樣的手寫招牌,當時坊間流傳,擅於書寫柳體的“新會區建公”,所題寫的招牌,其店號都生意暢旺!所以當時很多商號大多裝上區建公題寫的招牌。
過去小城雖然人口不多,但寫得一手絹秀書法的人士卻相當多,且有廣泛群眾基礎,例如其中有銀業、鏡平兩校,都十分注重和培養喜好書法的人才。過去有個故事,有位陶俊棠老師教導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好字”之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字王”之稱的盧錦,當年在域多利戲院美術部工作,與知名畫家陸昌拍檔。錦叔設計廣告畫,隨時都寫得一手漂亮宣傳字體配合。盧錦一手好字的事迹,是他徒弟、知名畫家張耀生告知。
小城過去都有很多出色好書法的前輩,如林近、陶俊棠、李鵬翥等。現今更有眾多好手,如蘇鑑良、蔡傳興、連家生、陳志威、吳在權等等。
附圖的紅色招牌,是林則徐五世孫林楨墉手筆,文字絹秀流暢得體。另一黑白圖則是網絡相片。時代更替,昔日金漆手寫招牌,已逐漸被電腦文字取代,手寫招牌成為逝去的風景。
唐 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