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新室內樂團新年音樂會
人們没有想到,當年曾被作曲家約翰 · 腓特烈 · 賴赫特(1752-1814),評為“規模巨大,卷帙浩繁……”的貝多芬《第五(命運)交響曲》(以下稱《命運》),竟在德國波茨坦新室內樂團(以下稱“室內樂團”)新年音樂會上亮相。室內樂,原指西洋宫廷演奏的世俗音樂,也泛指區别於管弦樂曲的各種重奏曲或獨奏曲。但我們看到,內中只有一支小號、兩支法國號、三把大提琴、兩把倍大提琴的,編制較小的波茨坦新室內樂團,仍然能把貝多芬的這個與命運搏鬥的交響曲,張揚得入木三分。張揚貝多芬的《命運》,無疑是“室內樂團”在殘酷無情的現實底下,為了激勵自身、激勵聽眾的一種選擇。
但搏鬥不應該貫穿於《命運》始終。於是,我們聽到“室內樂團”以抒情、沉静與安逸的琴音,鋪陳《命運》的第二樂章。人們似能在劍拔弩張中,得到歇息、得到喘息。尤其接着聽到“室內樂團”流瀉華格納的《齊格弗里德牧歌》時,我就似一下子從危機四伏中脱身出来,回到華格納在瑞士琉森湖邊的特里普勝别墅。當年,就在别墅內的樓梯上,華格納带着一個小樂隊,演奏《齊格弗里德牧歌》,以祝賀其妻子柯西瑪的生日,這一切,是多麽甜蜜美妙。“室內樂團”最後演奏的,並非馬勒《第五交響曲》的第一樂章,而是柔板的第二樂章,端的恰當和明智。特別在聽到大提琴雅致地演奏着第二主題時,人們當會想到,即使面臨着暴風驟雨,但終究會迎来晴空萬里的。不過,心靈得到淨化的人們,必須學會等待、必須學會忍耐。
令我感動的,是目睹“室內樂團”弦樂組在奏着馬勒柔板樂章最後一個音符時,屏着呼吸讓弓子慢慢移動,而以色列指揮家杜佐夫神情肅穆地慢慢收攏雙手時,那似乎是一種壓抑悲痛的表達;更令我感動的,是目睹“室內樂團”弦樂组讓弓子脱離琴弦,杜佐夫雙手下垂後,杜佐夫轉身,與全體演奏家站立,向救世主大教堂没有聽眾的聽眾席揮手時,那表示的是告别?不!那是表示我們的命運是共同的。
費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