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1月16日
第B09版:攝影
澳門虛擬圖書館

藝術攝影中,畫幅就是王道嗎?

藝術攝影中,畫幅就是王道嗎?

攝影圈裡有所謂“鄙視鏈”一說,大概就是寫實攝影瞧不起風光攝影,德系鏡頭瞧不起日系鏡頭,萊卡瞧不起佳能,阿爾帕又瞧不起萊卡等等亂七八糟的偏見。

其中最常見的,是畫幅的競爭。曾幾何時,照相機的競爭中,畫幅大小就是王道,前膠片時代固然如此,4X5,8X10,越大的底片意味着越細膩,越接近繪畫——但那時也有着反動,細小的135底片則意味着靈活、即時和爆發,更接近攝影而不是繪畫的某一種本質。

然後到了後菲林時代,使用菲林攝影帶有奇怪的優越感,似乎注定比數碼攝影接近藝術——實際上是較接近傳統意義的藝術Fine Art,因為它的原始手工性;然後在膠片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攝影”的攝影家又有了新的階級劃分,為另一種畫幅王道論。

大概還是西方樹立的傳統,所謂新景觀、新紀實,起點必須是4X5,更多人使用8X10,當下最著名的是Alec Soth,他的《Sleeping By The Mississippi》樹立了一種游離於人類學考察與景觀薈集的典範,超過他的同時代者和先行者。

最有意思的是,8X10大畫幅相機在他手中仿若無物,他似乎可以用它拍攝任何題材,在他的訪談中他也並沒有刻意強調。當然,平均的像場、豐富的細節、被攝人物被感染的儀式感,這些還是很大地幫助了Alec Soth對他面臨的時空進行闡釋——並且輕易地把我們引向過度闡釋的誘惑中。

我想正是後者的秘密被發現,吸引了中國許多前衛攝影師選擇大畫幅攝影——當然也有很多人是不假思索地,覺察到攝影節、攝影畫廊、收藏家等對大畫幅攝影的潛意識勢利,意識到越是拍攝無聊瑣碎的事物(往往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特別多)越需要使用大畫幅,這種鄭重其事使得你拍攝的任何東西都意味深長——藝術家自己不需要多想,觀看者和賣家自然會替你過度闡釋。

套用雷蒙德 · 卡佛“當我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在談論甚麼”這句小說金句、如今的媒體標題黨萬金油,我試一試向大畫幅新紀實攝影者提問:“當你使用大畫幅的時候你在使用甚麼?”——我自己也嘗試了從另一種方向挑戰大畫幅就意味着精細和美術感這種偏見。我認為日常就是試驗,不需要意味深長。

(相片是使用4X5針孔木頭相機及寶麗來底片拍攝)

圖/文:廖偉棠

2021-01-16 廖偉棠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5399.html 1 藝術攝影中,畫幅就是王道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