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免費但寶貴
“時間”兩字,小學生一定認識,因為每屆學期伊始,學校都編好“時間表”,所以焉有不識?不過“時間”的“間”字,應讀作第三聲“諫”音,還是第一聲“艱”音,那就不管了,總之人云亦云,只好隨衆。記得鄰埠當年有學者說,時間的“間”,正確的讀音應是“艱”而非“諫”,但馬上受到一名講馬經的人反駁。至今人們依然“間(諫)”下去,沒有人再質疑“間”音之正誤。一如很少人關心到時間的寶貴,任隨它的流逝。大概因為時間是“免費”的。
應記取,《呂覽 · 胥時》有句話:“天不再與,時不久留。”時間一去便不復返了。一如《論語 · 陽貨》說的:“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珍惜時間,充分利用,我們的祖先堯帝做得最積極。《書 · 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書》記載堯帝命令羲氏與和氏,愼重地順應上天,推算觀測日月星辰天象的運行狀況,制定曆法,專心教授百姓按這樣的時序從事農耕活動。他分別派羲仲住於東方的嵎夷,地曰暘谷,每天觀察日出時刻,安排春耕之序。晝夜等長,黃昏時星鳥見於南天,以此天象,定準為春分。這時候,農民要分散到田野去,鳥獸交配繁育後代;再派羲叔在南方交趾之地分別安排夏季農耕次序,認識到太陽回歸南方之極,測定晝長夜短,定準夏至。如是者定準秋分、冬至。更以閏月的方法,確定春夏秋冬,構成年歲。
《管子》:“時之處事精矣,不可藏而舍也。故曰:今日不為,明日亡貨。昔之日已往而不來矣。”他意識到時間,特別是農時的寶貴,不能留滯使它停留。今天不耕作,過了農時,明天就沒有物資應用。時光一去不復返,此謂之“失時”。
粵俚有“失匙甲萬”一詞,甲萬“失匙”可以重配;耕農“失時”,萬民飢餒。故曰“不可藏而舍也”。藏,留也;舍,止也。
冬春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