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染新冠動物肉或是傳染源
【本報訊】據澎湃新聞十四日報道:近日,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和周鵬在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了一篇新冠病毒傳播的評述文章,題為“SARS-CoV-2 spillover events”,對新冠病毒溢出事件、直接宿主溯源、病毒變異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回顧和探討。
兩位作者首先提到了水貂。此前的去年十一月十日,《科學》在線發表了由荷蘭鹿特丹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聯合完成的一項研究,病毒學家Bas B. Oude Munnink等人深入報告了荷蘭的十六個水貂養殖場動物和在此工作生活的工人發生新冠病毒感染事件,九十七名農場主、工人和他們的密切接觸者中有六十六名感染了新冠病毒,一些病人的毒株具有動物序列的特徵,這為新冠病毒在水貂場內動物與人之間雙向溢出提供了證據。
新冠宿主範圍廣泛
除了水貂,多種野生或家養動物也可能攜帶新冠病毒或相關病毒。文章提到,此前的一些實驗性病毒感染試驗及病毒刺突蛋白和受體的親和試驗已經證實,新冠病毒具有廣泛的宿主範圍。
迄今為止,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在八個國家(荷蘭、丹麥、西班牙、法國、瑞典、意大利、美國和希臘)報告了水貂農場發生新冠病毒感染事件。而除了農場動物向人傳播外,冷凍食品供應鏈也已經引起人們極大關注。
新冠病毒迅速進化
文章提到,在中國多個城市出現的幾宗小規模新冠疫情,都是由海外受病毒污染的海鮮或豬肉引起。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可以在肉類和冷凍食品包裝表面存活三周,且仍具傳染性。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動物的肉或病毒污染的食品包裝可能是人類傳染源。
針對病毒變異的問題,作者寫道,現在已經普遍認為,冠狀病毒在跳到不同物種時往往會迅速進化。為了保持低複製錯誤率,冠狀病毒會編碼幾種RNA加工和校對酶,這些酶被認為可以提高病毒複製的保真度。然而,病毒在適應新的宿主物種時往往會降低這種保真度,這一現象背後的機制尚不清楚。
作者指出,動物中發生突變的新冠病毒可能會增加其在人群中的病理和傳播力。他們強調,目前,尚無證據表明水貂新冠毒株的任何突變都可以逃避針對人流行株抗體的中和作用。但考慮到新冠病毒在人與某些動物之間可能的溢出風險,有必要密切監測來自感染動物和人的病毒基因組突變,特別是影響診斷測試、抗病毒藥物和疫苗開發的基因組突變。
疫苗將有助於控制新冠病毒。但如果病毒繼續從動物身上溢出,則針對當前流行毒株的疫苗可能面臨挑戰。在動物和人類物種間傳播過程中,病毒基因組很可能產生突變,這引起人們擔憂,當前疫苗能否在未來預防新型毒株?
開發疫苗應對變種
作者提到,對動物和人類病毒基因組的廣泛測序以及全球範圍的數據共享,將是監測病毒基因組關鍵突變對疫苗效力影響的核心工作。此外,應對新變體病毒疫苗的開發做好準備。從長遠來看,還應考慮對動物進行疫苗接種,避免農業經濟的損失。
石正麗等人還對病毒溯源進行了討論。蝙蝠或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基因組序列與人新冠病毒相似性達到百分之九十至九十六,但它們是否是疫情爆發的動物來源仍有爭論。
另一個爭論則是關新冠病毒來源。鑒於在一些進口食品包裝表面檢測到新冠病毒,因此,接觸被污染的、未經烹煮的食物可能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要途徑。另外,近期有研究在新冠爆發之前採集的境外人員血清樣本中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這表明疫情被發現之前新冠病毒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
石正麗等人建議,應對疫情爆發前,來自水貂、其它易感動物以及人的樣本進行回顧性調查,以鑒定病毒祖先的宿主,並確定病毒何時溢出到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