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1月14日
第B11版:澳聞
澳門虛擬圖書館

澳大研製牛皮癬藥新突破

鄭穎(左)和林子貝

澳大研製牛皮癬藥新突破

【本報消息】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鄭穎的研究團隊發現皮膚及淋巴系統對於納米粒的攝取在免疫相關皮膚疾病如牛皮癬的治療中起着關鍵作用,藥物粒子大小對其有一定影響,為新型抗牛皮癬藥物的研製提供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已獲《藥學學報》英文刊(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刊登。

牛皮癬學名為銀屑病,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問題,該病發作人群可見於世界各地,男女老少皆有可能患病,而且治癒後很容易復發。患者頭面部、身體各處均可出現紅斑,鱗屑皮膚。由於外貌問題患者往往難以維持正常社交,臨床上治療多應用化藥及紫外線療法,通常副作用較大,因而開發高療效且低副作用的活性小分子藥物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目前學術界對銀屑病的確切發病機制尚無定論,但是大部分研究表明其與樹突狀細胞有密切聯繫。

鄭穎團隊針對此研究,團隊體外實驗結果顯示,樹突狀細胞系更偏向於攝取大粒徑納米粒。體內實驗結果則顯示,僅僅只靠塗抹,藥物納米粒很難穿過皮膚角質層;經過皮內注射的辦法,發現小粒徑納米粒更容易轉運進皮膚引流淋巴結,並且納米粒在經過八小時體內轉運後,於皮膚及淋巴結中仍有部分能保持完整性。此外,在攝取了納米粒的細胞群中,樹突狀細胞在大粒徑的小鼠組的比例更高,說明樹突狀細胞在體內也更傾向於攝取大粒徑細胞。總的來說,皮膚及淋巴系統對於納米粒的攝取及轉運在免疫相關皮膚疾病的治療中起着關鍵作用,藥物載體粒徑大小對其有一定影響,通過本研究,可以為藥物研發提供新思路。

文章第一作者為澳大碩士研究生林子貝,鄭穎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是次研究由中華醫藥研究院陳新團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李萍團隊與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副研究員王震平共同完成。此項研究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和澳門大學科研基金共同資助。

2021-01-14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4949.html 1 澳大研製牛皮癬藥新突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