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四外展隊跟進近三百學生
兩成青少年經APP交友
機不離手的網絡時代,網上交友漸趨普遍。本澳外展隊跟進的青少年學生中,約兩成人會網上交友,透過交友APP快速成為朋友約見面,甚至在線上遊戲互動,展開跨地域戀愛。青少年網上交友或因現實生活缺乏愛、自信及關心,尋求網絡世界的關懷,但對現實世界、虛擬世界的界線模糊,也缺乏相應的隱私保護及危機意識。
本報記者 李嘉敏 報 道
缺乏隱私保護意識
聖公會北區青年服務隊主任莊玲玲、副主任關永康,氹仔青年服務隊主任鄭麗娥、副主任馮家媛表示,本澳四支外展隊早前統計了跟進的二百九十六名青少年學生,年齡由八至廿四歲,發現兩成人有玩交友APP認識或約會異性。最常使用短視頻APP、交友APP及線上遊戲,相關途徑均可交友,輕易對話、送出朋友邀請及接受,有私隱危機。
若網上陌生人邀請成為朋友,不少人輕易接受,其後於網上分享所在地點及圖片,有“粉絲”或“朋友”在附近時,便相約見面。也看到青少年近年熱衷玩定位APP,可看到朋友位置、手機電量等資訊,暴露自身位置、隱私,危機意識較低。
個別人被騙點數卡
網上交友繼而發展成網戀,也漸成趨勢。社交APP外,每日線上遊戲互動,成為朋友再發展至戀人。有跟進的一位十六歲青少年,在遊戲結識並跟在西安廿幾歲的大學生網戀,每日進行視頻溝通等。即使不能奔現,但當事人認為有人關心自己、用心交往。亦有人加為朋友後,快速在一至兩周發展成情侶,但當事人不認同這是網戀,覺得是在網上交友後,再發展感情的男女朋友。至於網騙方面,跟進中的青少年網騙個案較少,僅有個別騙點數卡情況。
現實虛擬世界模糊
他們認為,網絡不受地域及時間限制,從小接觸網絡社區的年輕一代,對現實世界及虛擬世界感到模糊、沒界線,只知悉名字便快速定義為朋友,底線低。然網上交友也不單在青少年群組發生,很多時青少年交友皆因“悶”,加上在現實世界有挫敗,如成績不好、師生及父母關係出現問題等。
社會應思考能否給青少年足夠娛樂及發揮之處,家長、學校、朋友對青少年的關注、支持及認同足夠與否。各持份者應合力提升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及危機感。家長也宜以身作則,自律善用網絡,切勿沉迷,並適當引導下一代正確使用網絡及建立價值觀。若彼此對網絡使用出現矛盾,也有必要及早向相關機構求助,梳理問題再共同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