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1月11日
第C08版:視野
澳門虛擬圖書館

社交媒體引發的蝴蝶效應

社交媒體引發的蝴蝶效應

網絡年代,離不開社交媒體。點一個讚,可以令人心花怒放。但網絡暴力,語言欺凌,也可以散播愚昧與仇恨。假新聞長期泛濫而衍生的反智無知,自然無助於社會進步,而各種現象的背後,更離不開人工智能那對無形之手。

無處可逃的社交窘局

從學界、教育界以至傳媒,關於社交媒體利弊的探討和研究,近年不曾間斷,反而由科技界局內人第一身的角度,剖析社交媒體對現代人生活的影響,則相對少見。去年底推出的一部紀錄片《社交窘局》(The Social Dilemma),甫推出即引起西方網友和傳媒熱議。紀錄片的製作團隊邀請超過二十位來自谷歌、臉書、推特、Instagram、Firefox等公司的前高層、科技巨擘投資者、經濟和心理學者、以及醫學界專才,講述他們對社交媒體營運模式的看法及反思。紀錄片推出後反應不一,有人看後決定刪除自己社交媒體的帳號,亦有評論指生於網絡世代的一群,根本對紀錄片帶出的信息無感,片中部分戲劇化的內容,亦似有誇張失實之嫌。

從監控式資本主義、數據挖掘的設計概念、社交平台的營運模式、以至用戶的私隱被用作商業用途等問題,《社交窘局》逐一探討,從而帶出兩個值得關注的信息:第一,社交媒體為用戶提供免費服務,同時以用戶隱私、瀏覽時間、個人喜好和對帖文內容的反應等作為產品銷售。第二,社交媒體採集了用戶的數據,以人工智能演算法,建立精準的行為預測模型,令用戶沉迷社交媒體、甚至上癮。當手機不離手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無意識地在手機屏幕上下狂刷,真假資料一律照單全收,同時對别人評價過度反應,久而久之衍生精神問題,影響心理健康。

監控式資本主義

在紀錄片中,部分受訪者曾參與制定社交媒體賴以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編寫相關程式、設計數據挖掘技術,其中一位是曾在谷歌公司負責電腦程式設計、現任人道科技中心(Centre for Humane Technology)主席的哈里斯(Tristan Harris)。哈里斯畢業於美國史丹福大學,主修電腦科學,求學期間曾在蘋果公司做實習生。在史丹福修讀碩士學位時,哈里斯上了關於行為心理學、以及研究電腦科學和說服力的課程。他其後放棄攻讀碩士,轉而展開自己的創業之路。他成立公司Apture,專門研究和開發即時網絡搜尋功能程式。谷歌公司後來收購Apture,哈里斯於是負責谷歌電子郵件程式設計。

在《社交窘局》中,哈里斯解釋科技巨擘如何透過人工智能、統計學和數據庫管理等方法,在大型數據集之中,經複雜的計算過程,發現數據的模式和趨勢,從而了解用戶的喜好和消費需求,為公司利益最大化。去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索保夫(Shoshaba Zuboff)出版《監控式資本主義的年代》,以亞馬遜集團和谷歌公司積累龐大資本的方式為例,首次提出“監控式資本主義”的概念,意指透過將個人數據商品化牟利的經濟模式。從政府到私人企業,海量數據採集自有其利弊之處:當數據用於改善交通、建立智能城市等良政,受益的是社會大眾。然而若收集個人數據的唯一目的是圖利,個人私隱、甚至社會自由都可能受到威脅。

去年十二月,澳洲競爭及消費者委員會控告臉書,一方面宣稱虛擬私人網絡可保護個人信息,卻同時未經用戶同意下,收集用戶個人資料,從中挑選商業併購的應用程式服務。這次訴訟跟早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行動一致,這個監管機構同樣起訴臉書以用戶數據,鎖定WhatsApp和Instagram等併購目標,從而維持自己在市場的主導地位。

千錯萬錯,都是社交媒體的錯?

《社交窘局》中受訪的科技專家,異口同聲表示設計社交媒體的初衷,並非以建構監控式資本制度為目標,但潘朵拉的盒子一開,社交平台以點擊作魚餌,願者上釣的代價,是美國一代青少年的精神健康。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英文簡稱CDC)的研究顯示,自社交媒體在二○○九年面世後,青少年因自殘入院、甚至自殺的個案便大幅上升,其中尤以女性居多。過於頻繁檢視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內容和留言,會逐漸蠶食個人心理健康,對社交媒體亦會愈來愈依賴。哈里斯直言用戶過度沉迷社交媒體,久而久之,社媒就變成了用戶的“數碼奶嘴”:由於多巴胺的分泌,科技就如酒精或尼古丁會讓人上癮,最終降低個人情緒管理能力之外,還會阻礙大腦額葉的正常發展。

社交媒體的運作模式、信息覆蓋範圍之廣、傳送速度之快,亦為散播陰謀論提供了客觀條件。從表面上看,陰謀論在美國盛行,網絡暴民凡事感覺先行,最終形成不問事實,只問立場的反知識社會現象,但在手機熒幕背後,其實涉及龐大的商業利益。索保夫在《監控式資本主義的年代》中便指資本主義的經濟壓力,會加深社交網絡的連繫,進一步擴大科技巨擘和網絡媒體對個人數據的操控範圍。當個人數據反映個人偏好,人工智能演算法便會為用戶量身訂做廣告內容和其他延伸資料,個人數據的商業價值,亦自然水漲船高,過程中最大的得益者,莫過於科技巨擘的大股東,還有藉着網絡平台獲利的持份者。

個人數據所引發的淘金熱,亦有助解釋美國近年的一些社會現象。在《社交窘局》中,哈里斯引述一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指出假新聞在推特上的傳播次數,比真新聞高出六倍,而假新聞的廣泛傳播,使美國社會政治愈趨兩極化。根據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研究顯示,美國當今社會兩極化現象,乃二十年來最嚴重。民主、共和兩黨的支持者,將對方視為國家的威脅,而科技巨擘和媒體將極端資訊包裝成新聞,透過連串相關點擊,了解用戶取向,再將之用作控制用戶的工具,務求延長他們上網時間,從而賺取更多廣告收益。

“我不認為科技公司要負全責,因為它們在社交媒體面世之前,便已經存在。”去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CBS廣播公司訪問時,就美國社會政治兩極化,發表了以上看法。他認為媒體生態在美國早已改變,而社交媒體的出現,無疑加速了假新聞的傳播。去年十一月,美國國會出現了兩位“貴客”:推特CEO傑克 · 多西、臉書CEO朱克伯格。民主、共和兩黨,過去四年在政治上勢成水火,但在這場聽證會上,美國朝野的國會議員,卻不約而同地對兩人連環發炮,猛烈抨擊他們的營商手法,置個人私隱於不顧,指責兩人從未阻止各自的社交平台,散播未經查證的信息,最終激化社會的矛盾和分歧。

對科技公司的商業行為缺乏適當監管,某程度上造成今天假新聞在社交網絡泛濫的局面。為了撥亂反正,歐盟在上月中公佈了《數碼服務法案》和《數碼市場法案》的草案,針對全球科技巨擘,闡明數碼服務提供者的責任,遏制大型網絡平台的惡性競爭行為,並加強監管互聯網,旨在減少網絡上有害信息的傳播。

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人工智能電腦HAL 9000為求自保,將太空船上的冬眠科學家逐一殺死。在現實世界裡,人工智能在人類未來生活的“戲份”亦只會愈來愈重。已故英國物理學家霍金生前曾多次警告人工智能若發展過快,足以讓人類自我毀滅。霍金是否危言聳聽,或許因人而異,但《社交窘局》暗示人工智能似乎略顯失控的趨勢,確又教人不寒而慄。

杜然(文化評論員)

2021-01-11 杜然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4345.html 1 社交媒體引發的蝴蝶效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