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大寒要禦寒
謝謝蘇香梅女士在微信群轉發的消息:“人民日報提醒,冬天心腦血管發病率特高,每年十二月到次年二月,老年病人死亡比年平均數高出四倍。”雖然澳門沒有嚴寒,但是近日還是夠冷的。我高齡且有心腦血管病,讀了這個消息,決定太冷的日子呆在家裏不出去;外出時多穿衣服、戴帽子、圍圍巾保暖。最冷的天氣,還要在小腹部隔着衣衫貼上一片暖貼。
另外,本報去年底有報道“滬開啟‘速凍’模式”,“據上海市氣象局表示,三十日全天都將在冰點以下,市區最低氣溫僅零下五攝氏度,最高氣溫零下一攝氏度”。回憶上海冬季的天寒地凍,至今還後怕。改革開放前全國貧困,各種物資緊張,燃料低量配給。硬性規定長江以北冬季發放暖氣費,供應取暖燃料;而長江以南地區,沒有暖氣費,也不供應取暖燃料,有錢也買不到。現在想來,明顯不合理,上海地處長江口南岸,四季分明,夏季很熱,冬季常在零度上下,甚至有幾天低至零下十度。那時候,上海居住條件很差,很多人家蝸居全年不見天日的黑屋子,冬季的白天室內比室外更冷。而且上海是濕冷,比北方的乾冷更難受,每年冬天上海老人在醫院急診室死去的不少。
我記得小時候上海有取暖設備的,大樓洋房有熱水汀(暖氣)。我家住的弄堂石庫門住宅有壁爐,每年冬季房間裏還臨時設置燃煤取暖的火爐。後來,這些火爐都作為廢銅爛鐵賣掉了,因為一來沒錢,二來沒燃料。抗日時期我在鄉下還可以用銅製的腳爐和手爐取暖,但是改革開放前上海手爐和腳爐都用不上,沒有可供使用的燃料。我從小多病瘦弱,特別怕冷,冬天唯有多穿衣服禦寒,夜晩就靠灌滿滾水的“湯婆子”(扁平的銅水壺)溫暖被窩。
這都是四十年前上海的可憐境況,改革開放造福全國民眾,尤其是近二十年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上海住房條件大大改善,普通百姓家都有冷暖空調,老人凍死的少了。
其實那時候高級別的領導,家裏還是有暖氣的。一九八二年,我去拜訪蘇復大醫師,本澳著名畫家蘇民(蘇法融)的令尊大人,他家客廳就有煤氣取暖爐,我請教他在什麼地方買的,蘇醫師說:“市面上沒有賣的,是政府安排煤氣公司來安裝的。”蘇醫師名望極高,曾是大醫院的院長,在反右運動中受過冤屈,改革開放撥亂反正,恢復了他的名譽,他有資格使用煤氣取暖爐。順便說一下,就是這次拜訪,蘇醫師提點我移居澳門。對於我來說,從上海移居澳門是個正確的決定,澳門是福地,老天恩寵善良的澳門人,夏天不熱,冬季不太冷,冷暖宜人,讓我健康生存。
殷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