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全幣種信用卡
2021年01月10日
第C03版:藝海
澳門虛擬圖書館

貫通宗教與平民的文化

《戲棚》

貫通宗教與平民的文化

——談《戲棚》

受香港西九戲曲中心委約製作的紀錄片《戲棚》,從搭棚技術開始,到戲棚文化、神功戲、民俗習慣,貫通宗教與平民、空間與文化,很有心思。

搭建戲棚就是為了演出神功戲,神功戲在港澳並不陌生。每年的天后誕、譚公誕、土地誕等,本澳皆有神功戲演出,與民同樂。此文化歷史悠久,其中搭棚工藝更被列為本澳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戲棚》從搭建戲棚開始,捕捉工人在廟前慢慢搭建,運送材料、縱橫交錯搭建、綁繩,再鋪鐵皮。這前奏是工人作業,也是工藝文化,工人在棚上走來走去,竹枝傳來傳去,一會兒便綁在一起,展現了搭棚技術的魅力。

本片突破了傳統紀錄片的模式,棄掉訪問、旁述,連對白也只得幾句,純粹用影像敘事,此舉顯然不夠細緻深入,觀眾看完後也認識得不夠透徹,但有了概括認知,而且更客觀。觀眾眼睛猶如攝影機,站在一旁看戲棚內外,各有自我的感受與睇法,閱讀角度自然擴闊了。

戲棚是靜的,但人物是動的,影片呈現了戲班進進出出,戲味盎然。木櫃能變成化妝檯,並善用方寸空間,盡現前人設計這批流動工具的智慧。之後的演前準備,簡單的紮頭、梳髮、排戲,皆十分講究,絕不遜色於大劇院表演。神功戲一幕接一幕,台下觀眾聚精匯神欣賞,原來午夜也有“天光戲”,一人獨自打節奏唸戲,沒有觀眾,鏡頭接連天后像,暗示繼續酬神而演,這文化未必許多人了解。

棚內掌聲熱鬧,棚外也人頭湧湧,拜神、上香、買零食,猶如熱鬧夜市般模樣。戲棚實際是宗教文化的象徵,這文化並非嚴肅正經,卻平民化、喜慶化,演變為綜合性的節慶活動,男女老幼皆宜。因此,戲棚再不是硬邦邦的死物,具有重要象徵,從宗教信仰、演戲藝術到大眾娛樂,意義深遠。

拆棚前的一組鏡頭,神功戲演員獨自上妝、落妝、煮食,孤單身影、落泊無奈;台前的十足功架,台下的寂寞形態,對比出熱鬧背後的真實情景。片末是拆棚,回復原狀。全片正是從搭棚開始,以拆棚收筆,呈現出戲棚文化的斷續性,並不恆久,愈來愈少,似有式微的趨勢。

《戲棚》不僅是記錄,它記錄了搭棚文化、酬神文化、民俗文化,片末還列出香港戲棚數量正逐年下降,帶來警示意味,希望讓年輕一代傳承、發展。

lhaio@yahoo.com.hk

小 也

2021-01-10 小 也 1 1 澳门日报 content_94173.html 1 貫通宗教與平民的文化 /enpproperty-->